从Web 2.0说起

最近听到非常频繁的一个词是Web 2.0.有时候真的是搞不懂怎么会产生那么多新词汇。

在网上搜索也搜索不到什么确切的定义,就去了“百度知道”,嘿嘿,果然有人已经问过这个问题,而且回答者给的答案也比较详细。看完以后,才知道,确切的说,Web 2.0好象没有什么准确定义,就像找到的那篇文章说的,我们会说什么东西是Web 2.0的,但还不能准确的说Web 2.0是什么。

WIKI Pedia上有如下解释:

Web 2.0 is a term often applied to a perceived ongoing transition of the World Wide Web from a collection of websites to a full-fledged computing platform serving web applications, like Gmail, to end users. The proponents of this thinking expect that ultimately Web 2.0 services will replace desktop computing applications for many purposes.

并且定义了如下的条件:

A website could be said to be built using Web 2.0 technologies if it featured a number of the following techniques:

Technical:

·CSS, semantically valid XHTML markup, and Microformats

·Unobtrusive Rich Application techniques (such as Ajax)

·Syndication of data in RSS/ATOM

·Aggregation of RSS/ATOM data

·Clean and meaningful URLs

·Support posting to a weblog

·REST or XML Webservice APIs

·Some social networking aspects

General:

·The site should not act as a "walled garden" - it should be easy to get data in and out of the system.

·Users should own their own data on the site

·Purely web based - most successful web 2.0 sites can be used almost entirely through the browser

[]RSS: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RDF (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Site Summary

Rich Site Summary

由此可见,什么Web 2.0,只是给网站和服务商的一个定义而已,与用户无关。但是,不能说它没有改变我们的生活,就像我刚才找的WIKI Pedia,这就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WIKI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本是「快点快点」之意,实际上也算是一个Web 2.0的网站或者说是服务,大家可以修改它,并且给出你所见到的解释好或者不好。这是一个社群式的一个知识体,基于知识的共享。我不懂一些词语,不懂一些知识,我可以到WIKI上找,虽然不能说WIKI上是最正确的,但是它上面的知识起码是见过的人认为最标准的,否则它就会被修改。这就有了一个公开的公共的知识库。当然,百度“知道”和新浪“爱问”是另一种形式的知识共享。

这里想说些题外话,WIKI最近被封了,我记得去年中国WIKI从教育网都可以上得去,但是现在所有的和WIKI有关的站点在国内好象都上不去了。我实在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也没有兴趣去讨论它的原因,但是我知道这是一个损失,国人的一个损失。就像教育部对高校BBS实行实名制一样,很荒唐的官僚举动,一群不懂的人的无知举动。自从实行实名制之后,百合上的垃圾帖子和低素质的文章少了,但是少了更多有良心的文章。我不相信实名制能比自我完善管理更好的减少垃圾文章的数量,但是我绝对相信实名制能有效的减少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理性批判。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清朝的“文字狱”再到新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中国人吃的亏还少吗?为什么历史总是一遍一遍的无知的重复?“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道理难道还不懂么?

还有一个损失就是:“如果一件事情没有用英语写出来,这件事情就相当于不存在。”中国有13亿人口,是的,很多,但是互联网上90%以上的网站是用英语写成的。看过一个在香港上学的学生的文章,他的一个教师只知道中国踢球的有一个QU BO(曲波),但是想想我们中国人,连贝克汉姆老婆什么时候生的孩子,孩子叫什么名字都一清二楚。这就是信息的不对等,我们老埋怨外国人误解中国,但是不想想,中国有没有自己主动去让别人了解自己呢?在C++JAVA的语言规则、类库的标准化等一些组织里面,就没有中国人参与,他们的负责人说我们很期待中国的优秀程序员为程序语言的完善出一份力量,但是现在没有一个中国人提交过建议。诺贝尔文学奖,很有名气吧,中国老说这个被提名那个获奖,对中国不公平等等等等。但是要知道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权全世界的大学文学教授都拥有,比方说南京大学的中文系,只要你有教授头衔,你就可以提名,当然,采用不采用是另外一回事了。可是,你想想,有没有听说过哪个中国的教授去提名咱们自己的文学家?

中国要国际化,要“和平崛起”,光说说是不顶用的。要做一个大国,就要有大国的姿态,大国的心态,大国的责任感,更要有大国的影响力,无论是文化还是经济、政治。很遗憾的是国人并没有积极参与到其中去,更有甚者是还有阻挠的力量,唉,如果这些人少点,中国会强大得更快,我们需要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更需要睿智的和有判断力的官员

呵呵,说多了。

从上面也可以看出,Web 2.0带给我们的还有说话的自由,我不知道BBS属于不属于Web 2.0,但是BLOG应该是的。我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服务商给我们的信息,而是可以自由发表,虽然还有这样那样的限制;我们掌握了一些的主动权,虽然说这种主动权并不完整。

它带给我们的还有阅读习惯的改变,就像我,现在已经基本不上门户网站了,看新闻的话我可以用RSS订阅新闻频道,但是我现在已经不去看那些新闻了,在我的“看天下”阅读器里订阅了几个记者的BLOG,通过这些BLOG我能更准确的了解事实。还有朋友们的BLOG,其实生活中有好多话好多心情说不出来的,在BLOG里都可以畅所欲言,而且还能让别人更好的了解自己。还有一些技术人士的BLOG,从中能学到很多东西。上的最多的网页怕是搜索引擎了,GOOGLE或者BAIDU,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Web 2.0在改变着这个时代,没有必要去追究它到底用了什么,只要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它都是值得推广和迷信的。

PS:如果想用WIKI搜索的话,可以到这个网站:http://encyclopedia.thefreedictionary.com,它本身是一个词典查询的网站,但是查词的时候一般会给出一个WIKI的解释链接,点的话就会出来WIKI知识库的东东。不知道这个网站会不会被封,反正现在凑和还能用。但是还想写WIKI的话,不知道有什么办法了。国内好象有一个什么BBS也搞了一个WIKI,是一个南大出来的学生开的网站,据说和百合现在可以互传信件,呵呵,实在记不得叫什么名字了。

这篇文章开头好久了,今天趁中午的工夫写完了算。

该生日了

不知不觉间立冬已经过了。走在校园里一派萧瑟的感觉,这几天连着下了几场雨,空气湿漉漉的,让人顿生悲秋之感。

浦园的四季还算漂亮,在秋天也是如此,今天从机房交完作业出来的路上,看到象塔一样银杏树叶子一片金黄,够得上火树银花了。可惜没有相机,真应该照下来的。杨树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梧桐还有些黄黄的意思。也过不了几天,可能就只看得见草地和松树是绿的了(南大的草坪下面是有加热管道的,草的待遇都比人高)。

去年,不记得什么时候了,去鼓楼时候正好碰上打银杏果,下面好大一块塑料布接着,那面的树可是比这大多了。

考完试了,忽然有一种重任离去的感觉,不自觉的就觉得没有目标了,有种茫然的态度。实际静下心来想一想有好多事情要做的,不说别的,光学习已经够让人心烦的了。

昨天(准确的说应该是前天,已经凌晨了),考完后就在宿舍里打了几局游戏,不过也没有光玩,还是把自己的网站更新了一些东西。今天起来把数值计算的实验程序调了一下,是求特征值的。因为最后结果跟初始向量的选取有关,可是怎么选还是只能出来四个,最小的那个是千呼万唤也不出来,没办法只好就这样交了,本来老师也只让求两个就行。我觉得这应该也是一个课题吧,初始向量怎么选取能取到所有的特征值,有空的时候好好想一想。下午本学期第二次去上那个欧洲电影专题的选修课,看的是“最后的地铁”,一部法国电影,讲的是二战时候一个法国剧院在纳粹统治下的抗争,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故事,没看明白,好多隐喻由于没有背景知识不能很了解。晚上自习到十点半,没看多少书。

过两天就是自己生日了,十八岁生日没有好好过,就那样过去了。今年农历和阳历生日凑巧是一天,打算和宿舍的人出去撮一顿,也好久没有出去吃饭了。

现在很少静下心来想东西了,出去自习发呆吧也是常有的事情,不过总是逼着自己回过神。回到寝室又乱糟糟的,我们屋属于那种人流量特大那种,唉,热闹是热闹,有时候也烦的要命。你写个或者做个什么东西一会儿就有一人探头过来:“干吗呢?”不安生。我也就半夜或者没人的白天写写了。还记得大一的时候经常早上不起在床上想人生的意义,追求了什么的东西。这会儿变得很世俗,想也没用,该咋地还是咋地。本来未来就有很多不确定性,有时候是会有点茫然。

买的一本《英语学习》的合订本上有篇文章挺好的,讲的是一个人应该怎样学会放下那些对自己不重要的东西,每个人都应该有个计划,计划要做的和不要做的事情。在十九岁生日到来之际,我觉得我有没有必要也列一个计划呢,最近是有点想法。

这个学期我应该做的四件事情:

第一位,数学,学好专业课,数值,偏微,运筹争取都考一个漂亮的成绩。

第二位,英语,准备托福考试,1月14号考试,期末刚考完以后考托福,肯定不能临考前再准备。还要捎带着背点GRE的单词。

第三位,计算机,虽然说在这个方面涉猎还算比较广泛,但是没有哪个方向属于高手那个级别的,还是要努力。剩下的这两个月要看掉几本书:《Visual C++ 6.0桌面应用程序开发》,《C++ Code Standard》,《Effective C++》。大致了解了几种编程语言后才觉得还是深入学C++的好,毕竟有基础。JAVA的东西代码效率不是很高,而且涉及到窗口的东西学起来也挺费劲的,C又有点落后了,而且有时候用起来并不舒服,窃以为看得懂就行了,没必要在上面下大工夫,况且本来就和C++是一家。

第四位,金融学,副修专业,前几次还去上上课,后来发现课程很简单,老师却很烂。就没心思学了。仔细审视以后,觉得这个东西对我来说意义并非太大,就把它放在最后一位,希望每星期能分个五六小时看看就行了。

要放弃的几件事情:

第一,放弃再看别的计算机,借了好多书实际到最后真看完的不多,把其它的都放掉,LINUX也不学了,先对WINDOWS有个比较好的了解再去涉及吧。计划中是下学期的事情。网站设计和管理更深层次的东西不看了,没什么太大意思,不难,而且主要不在语言上,好多是设计和想法,比如说看过一篇文章说用PS突出主体,先建一层半透明蒙版,再在蒙版图层用橡皮擦擦掉主体上面的遮盖。唉,我也知道蒙版,但是从来没想过这样用,这就是差距。我想在图形图象设计方面大概是没天赋的了,放弃吧。先满足于自己了解的一点东西,要用到的话以后再学,不能现在浪费时间。

第二,放弃去学统计、应数的专业课的想法,没有时间,没有兴趣,没有利益。

第三,放弃再参加或组织什么活动的想法,虽然级长还在当,不打算为自己揽事了,能推的就推。不过该做的还是要做,不能让别人骂我。

寒假里面要做的就是准备GRE了,捎带看点别的书。

下学期还是一样,数学,英语怎么都不能丢。计算机方面如果还顺利的话就学学LINUX和服务器的管理。重点放在对网络知识的方面。选修课正好还有一门汇编语言。金融学能读还是要读下去,只希望尽量能过,不要浪费钱,不过也就算了。具体想法到时候再想吧。还希望能在暑假找份工作。在家呆太没意思了。

看着我十九岁的年华被几个关键词给定义,是觉得有点残忍。爱情没有放在其中,谁知道会怎样呢?爱情是没办法计划的,有时候为了它可能你什么都愿意放弃。可我估计我没有这个可能,这就是现实主义者的悲哀,我不是理想主义者,没有这个胆气。我做一件事情总是谋定而后动,前前后后都想清楚了,才决定去不去做,而不是凭自己的感觉肆意行事。这个估计没多少女生会喜欢,可是谁又知道我的真诚和执着呢?

世间唯一可以确定的事情是一切都可能改变。我希望给自己一个目标,让自己能沉心于既定的轨迹不被别的东西所左右,希望我能实现。

半夜写下了那么多话,已经快三点了,也差不多了,熬夜不是件好事情,可我晚上总是很清醒。该睡了,明天早上能睡个懒觉。

PS:这两天还要趁没有很好的心情学习把自己主页调一下,多充实点东西,还想把自己一直想写的一些基础方面的教程写一下,有些东西学的时候是很有感触的,不书不快,也希望有人能因此少走点弯路。把BLOG上的文章整理一下,前些天把一些技术文章的列表全给删了,打算放到一个日志里面,别凸显在列表里丢人现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