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吃麻辣烫

麻辣烫这种小吃按理说和京城扯不上太大关系,但我却是在京城第一次见这种稀罕物件。话说 2006 年底一个 20 年不食辣味的小伙子来到了北京,没几年工夫,品尝一般川湘菜馆的食物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了。看来“首善”之地对人饮食习惯的改变还是相当大的嘛。

十一长假不愿好好在食堂吃饭,出去吃些麻辣烫之类的食品,发现了一些关于麻辣烫小店的有趣现象,闲聊一下。

第一种风格,我称为“京城麻辣烫”,因为我是在京城第一次见这种风格的麻辣烫,而且它在京城很流行。其特点是:长槽形的锅具,煮着各式串串,相熟或不相熟的食客都围坐锅具一圈,拿起便吃,吃完数签结帐。据我观察,京城麻辣烫颇受学生青睐,在北京可谓有大学的地方就有京城麻辣烫。我有印象的比如北航南门外、清华照澜院、中科院青年公寓门口成都小吃外、中科院玉泉校区附近麦当劳门口。

第二种风格,我称为“南京麻辣烫”,也是因为第一次相熟是在南京。其特点是:串串都放在一个架子状冷柜上,按价格分别,食客先用饭筐挑选串串,店主数串付钱,然后由厨师抽掉竹签,煮好送上饭桌,食客自己加辣椒等调味品。汤水比较多,并且汤水的味道比较不错。以前在北京没怎么见过,只是最近发现我们玉泉校区超市发旁边小巷子中有一家,中关村地下广场肯德基对面有一家,依稀记得北大某个食堂也有提供。

第三种风格,我称为“川味麻辣烫”,主要是因为它很辣。其特点是:串串或者食品放在一个服务台上供食客挑选,但食客不用自己动手,按串或者按斤计算价钱,付钱后煮好送上饭桌。但与“南京麻辣烫”不同的是,“川味麻辣烫”送上的锅比较干,没什么汤水,而且默认加很多辣椒。丸子和肉类味道尚可,稠糊糊的粉丝可不敢恭维。像京城很流行(也很贵)的“麻辣香锅”,还有复兴路上五棵松附近有家“林静小吃”,就是此种风格的麻辣烫。

我个人来说,比较偏好于“南京麻辣烫”,因为汤水比较好喝,还可以泡点儿饼馕什么的,而且默认并不辣;“京城麻辣烫”一般还是吃得了的,但太大排档了,不好当作饭吃;“川味麻辣烫”对我并不友好,默认的辣椒我不太喜欢,只能凑合吃吃,而且必须有酒水佐食,不然实在是太干了。这些名字都是我自己起的,要是哪位知道该风格的麻辣烫到底起源于哪里或者哪家店铺,我愿意更正过来。

谈到麻辣烫,不得不说我在南京非常喜欢的一家叫做“傣妹”的火锅店。虽然“傣妹”号称是火锅店,但我认为它其实是披着火锅外皮的麻辣烫。傣妹的一大特色就是食品种类多,每份小且便宜。但凡你能在麻辣烫摊位上找到的东西,以及在火锅店能找到的东西,傣妹几乎都有。比如说牛丸,一份三块五,只有八九个;肥羊肉,一小盘,四五块钱。一顿饭吃下来能吃不少样菜,要比真正的火锅实惠很多。我一直期望能在北京找到类似的火锅店,但目前来讲还没有发现。

《在北京吃麻辣烫》上有6条评论

  1. 傣妹油太大了。近年我好清汤火锅。主要这几年吃重庆火锅太多了,反而推崇北方清汤羊肉火锅了...

  2. 实际上第一种“京城麻辣烫”最早叫“串串香”,根本就不叫“麻辣烫”,后来大家就不区分了。最早的“麻辣烫”有点象现在的涮锅,是在餐厅里吃的,就不是在露天大排档吃的,后来发展出第一第二种“山寨版”,应该说第三种很可能是正宗,当年也是有一种汤锅的,有一种干锅的。第二种一般在小店里,搞不起汤锅的排场做的简化版,算是最象汤锅的那种了。

  3. 我老婆说最不习惯的是北京麻辣烫料里面都有麻酱,她老家(青海)那里是没有麻酱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