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之购物

一般情况下,我攒了几篇技术文章之后,都会来篇生活相关的文章冲一冲,不然我生活中的朋友都不愿意来我的博客逛了。我一般偏向于技术细节,而不像徐宥师兄那样,技术文章也不缺少八卦,我自己回头看某些文章时也会觉得顶没意思的。

这次国庆假期我没有回南京,不过不要误会,我不是为了看阅兵 :) 。我表姐已经在北京工作,租的住处离我学校不远,住的问题比较好解决,所以就让女朋友来北京玩了。

我女友学的是统计学专业,找工作的方向和我这种技术类的不同,很多公司面试都要求穿正装。学生能负担起的正装品牌本来就不多,女装就更少了。貌似一个叫做 G2000 的品牌在学生中比较流行,我们身边好多女同学都买的它,所以我女友也倾向于选择这个牌子。

在南京看了几家 G2000 专卖店之后,发现折扣太少,因此就寄希望于北京国庆期间可以能多打些折扣。后来真是费了很多周折,逛了很多地方,西单、中关村和几个上品折扣,发现最大的折扣才能 7 折,而上品都没有合适的号码和款式,都快失望了。最后在我爱打折网上翻到一条很简略的回帖,说天虹百货有大约 4 折,于是第二天又赶到从来没去过的广安门。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找到了合适的款式和号码,最后算下来折扣大约 4.2 左右。God bless Internet!

之所以特别提这个购物经历,是因为这大概是我们买过最贵的衣服了,一套下来将近两千块。我原来在 NJULUG 的朋友蒸鱼曾经写过一篇博客“奢侈品”,我当时看了印象很深刻,于我心有戚戚焉。蒸鱼在文中所说的“奢侈品”列表很有趣,G2000 的衣服对现在的我来说,肯定是在奢侈品列表里的。

这也让我想起我从小到大的购物观念,哪些是奢侈品,哪些不是。

我小时候住在乡下时,当时我们家还没有在县城盖房子,所以我的零食开销还算比较多。在记忆里经常可以买烧饼、糖包和冰棍吃。但自从 95 年在县城盖房子之后,烧饼、糖包和冰棍于我就变成了奢侈品,罕有一吃,更别提其它东西了。我还记得我觊觎了书店里 6 块钱一本的作文集大约一年,才买了下来,不过现在那本书已经不知道被我扔哪里去了。那个时候,除了一毛钱一包的糖豆,其它东西基本上都是奢侈品,去县城 2 块钱的车费,5 毛钱一包的三鲜伊面,让我看来都是了不得的贵哦!(可能也包括我的父母,因为他们都是骑自行车去县城)

家搬到县城之后,生活好了很多。那时候烧饼已经不算奢侈品了,初中上晚自习的时候还有点儿钱买点儿吃的,也第一次穿上了所谓的“旅游鞋”。不过那时候一块钱五个的游戏币,对我来说仍然有些奢侈,所以我对街机只好完全免疫,天天放学踢足球到天黑才回去。记得当时足球鞋有两种:一种是荣光的, 18 块一双,一种是双星的,30 一双,我直到上高中才穿上双星牌的足球鞋。

我的高中是在市高上的,多数同学是市里的,消费水平和我大不一样。那时候我才知道世界上还有超薄随身听和 CD 机这种东西,真高科技呀。和同学交流也让我初识了不少品牌,比如我总算知道了“麦当劳”不是“麦当娜”的别名。当时本地商店里的杂牌衣服和鞋子已经被我从奢侈品列表中剔除了,只不过文曲星、超薄随身听、CD 机变成了我梦寐以求的奢侈品,当时觉得包里放一个带线控的 Sony 随身听没事儿听着玩玩该多酷呀!

到了大学,其实转变并不明显。一方面因为大学里攀比并不明显,另一方面因为我们呆在浦口那个荒凉的地方,也没什么可消费的。在大学里我才发现,原来我一直认为挺奢侈的品牌,比如班尼路、真维斯等,打折起来还是比较便宜的,因此就养成习惯趁过节打折时候买衣服,直到现在。真正有较大改变是大学毕业实习时,实习单位的经理很欣赏我,实习的报酬还算比较好,第一次能自己养活自己。出了校园一看,天地真不一样啊——还有吃饭好贵呀,那时候起才把奢侈品列表中的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厅列入平价饭店的行列。

但是直到读研究生,火车卧铺和出租车仍然在我的奢侈品列表中。当然这是指比较长的火车卧铺和北京的出租车,比如北京到南京的卧铺就比硬座贵一百来块,我仍然不舍得多花这个钱。其实总的来看,我比较偏执的是拒绝那些有廉价替代品的物品。

我曾经仔细考虑过我对金钱的态度,发现在目前阶段我对金钱仍然是非常的执着,这表现在我和朋友在一起时会经常讨论到赚钱的问题,而且我无法理解那些让人忽略金钱问题的劝告,比如这篇文章 。看到这个问题:钱重要还是梦想重要?我就想发笑,一般提出这种问题的往往是功成名就后,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同志。我不是说梦想不重要,但是梦想之所以是梦想,就在于其不确定性,而选择工作是一个很确定的过程。一个单位只能用比较确定的东西来吸引人才,比如工作内容和项目前景,好的团队和人才培养计划,以及体面的收入,而不是告诉申请者:“来到我们公司应该是你的梦想,其它的你不应该考虑。”为了申请一个公司,一个申请者需要填那么多乱七八糟的表格,提供项目实习关系证件,那么为了表示互相尊重,招聘者也理应提供给申请者一个体面工作的具体描述。当然,像阿里这种大公司,薪酬水平也基本上是公开的,HR确实也没有必要多谈,这另当别论。

天那,本来想写轻松的一小篇,居然扯了那么多。总结一下吧,无论是个人、公司还是国家,每个都在努力着去减少奢侈品列表中的物品数量,公司的奢侈品可能是研究部门或者顶尖人才,国家的奢侈品可能是全民福利或者枪炮。希望这世界能真按克鲁格曼所说:Greedy people, make the world go round.

《长假之购物》上有7条评论

  1. > 我比较偏执的是拒绝那些有廉价替代品的物品
    跟我很像,呵呵,我拒绝为大部分“附加值”买单。如果是坐车,我的目的是在期望的时间到达目的地,如果座位可以满足这个需求,那除非有其它某些特别的原因,不然卧铺就成为"附加值"了。

  2. 公司的薪酬都是公开透明的,,tianya真是好东西
    跟那些无聊的HR和无聊的表格较劲实在是不值。。

  3. 哈哈,这篇文章还有点像获鼎徐宥的。莫非搞技术都一个喜好?

  4. 曾经,我想成为一个画家,可是接触过零和一后,这个梦想变远了;
    曾经,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可是看过《Forrest Gump》后,这个梦想也远了;

    前年,我希望找到一份这样的工作,用一年的二个月挣取一年的花费,然后去世界各地甚至太空各处游玩;
    现在,我只希望找到至爱,隐居于Shangri-La。

    心随境变,活在当下。随缘。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