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在互联网软件开发这个行当,已经做了快 15 年了。偶尔和兄弟们酒酣畅聊,回想起当初懵懵懂懂闯进软件开发这个职业,才发现开始总是比后来单纯和美好!
做个好的软件工程师
虽然我职业身份一直自称是互联网软件工程师,但事实上我最早从事的,是芯片行业。
2006 年到 2008 年,我课余做了一年多的芯片工具链开发,独自完成了修改 GDB 调试器支持一种新体系结构的 CPU。初生牛犊非常虎,在各种 mailinglist 里灌水,现在搜一下,还能找到:
那时候让我想未来,我觉得我应该是希望成为 Sun Chan 那样,20多年在编译器这个行当里,经历过 MIPS、SGI、Intel 这些传奇公司,经历过日新月异的 CPU 技术变革,还在应对手机SoC 和多核的挑战。
那时候的我,只想做一个好的软件工程师。
认识杠杆
在真正进入职场以后,我才发现:当你有更大的野心时,只作一个好的软件工程师是不够的。
当我的领导第一次告诉我,公司里 C++ 工程师的平均日编码量大约在 100 行左右时,我是有点惊讶的。后来我查阅了各种数据,发现这还真是一个产业界的客观水平。后来想想这不难理解,因为你不可能投入 100% 的时间在开发工作上。有需求沟通,有调研和设计,有讨论和评审,有修改和调试,有值班和运维,等等等等。
只用代码量来衡量一个人,是愚蠢的。
但代码量说明了,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很难做什么大事。
我的师兄徐宥在一篇博客中给出了他观察到的模型:
做出 MapReduce 框架的和写琐碎 MapReduce 程序的工程师之间的差距并不是他们的工具和编程效率,也往往不是教育背景或者经验,而是他们各自的杠杆:所带领的团队。
在企业中,表现优异的员工,是容易获得杠杆的。
可能先从带实习生开始,然后做新员工的 mentor,然后慢慢有自己的小团队。然后就是传统的管理工作,决策、计划、分工、控制,可能也会做一些战略和激励,与其他行业的管理工作没有本质不同。
但回顾我十几年的实践过程,又模模糊糊觉得这些不太足够。
像师兄那篇文章中讲的那样,我也尝试总结一下自己积累的管理模型,比如扩展一下师兄的杠杆理论,我把它叫做“技术领导的杠杆和支点”。
杠杆和支点模型
其实团队杠杆理论有很多人讨论,但大部分讨论都是求诸于外,比如怎么分工、怎么授权、怎么激励,最终是提升效益。这不是我想讨论的部分,因为这和其它类型团队的管理方法没什么不同。
我想讨论的是技术领导的求诸于内。
大部分技术团队的领导,都是技术专家出身。但我观察到一些技术专家在成为领导之后,反而会选择弱化自己的专长,甚至停止了技术思考,变成“需求和问题驱动型领导”。只有提到他面前的需求,或者执行中出现了问题,才能看到他的工作。
还有更多的技术领导,将所有工作全部分派授权下去,不再做任何具体的工作。这可能因为实在太忙没时间做到;可能因为累了想躺一躺;可能因为环境的影响,例如“是否还需要写代码”成为衡量你是否仍是牛马的标志;也可能因为对具体工作就没有那么的热爱。
我不否认这样的技术领导依然有可能做得很成功,但这样做的技术专家放弃了一个自己最大的竞争优势:技术上的专业性。
技术的专业性可以作为非常有效的杠杆效应放大器。
在解决需求和问题的同时,趁机对系统做一些治理;在短期目标与长期不一致时,做更优雅的妥协;在团队厌倦于平庸的工作时,提出更有挑战的目标;在对代码屎山忍无可忍时,做更有远见、更有可持续性的重构设计;在无人拍板而内耗时,做大胆的决策,并往往做对;与大家讨论时,不以地位而是靠逻辑来说服人。这样的团队,能够更容易地形成技术共识,达成对目标和路径的清晰理解,也更有生产力。
当你做每件事时,不仅从技术之外,还能从技术本身去思考它对现在的作用,对未来的意义,对每个参与者的影响,并能够据此去调整自己的决策。这本身就是一种比较优势,技术领导不要轻易放弃这种优势。
解决 hard and dirty work 可以抬高杠杆的支点。
我也曾见过这样的技术领导,系统设计理念非常先进,时髦的概念都能包含,目标更是远大宏观。但遇到问题的时候,他总会说,你们再试试,你们再想想,你们再调研一下。最终搞得团队放弃也不敢,继续干又干不下去,有苦而不敢言。
客观来说,有时候这些主张未必是错的,但可能团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最近有人常说:“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那认识不到自己的团队是草台班子,是领导的责任;解决不了这样的困难,也意味着领导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草台本质。
没有什么能比亲手去解决阻塞团队的问题而实现自己吹过的牛皮,更能增强团队对一个技术领导的信心;没有什么能比亲自下场去干脏活累活,更能赢得团队对你的爱戴。
《Team Geek》书里有这样的管理建议:
Delegate, but get your hands dirty.
授权,但仍然亲手做些事。
不过如何在授权和自己做事之间平衡,依然是一个技术领导要长期考虑的问题。拿我自己来说,虽然最近几年基本还能保持一万行每年的亲手编码工作,但去年就没有做到。因为去年我花了太多时间在学习 LLM 的论文,看各种实现的代码。AI 的爆发让很多人措手不及,我也是其中一个,但我不想因为自己的认知限制团队的上限。
这就是我的“杠杆和支点模型”,希望对你也有些用。
- 但我观察到一些技术专家在成为领导之后,反而会选择弱化自己的专长,甚至停止了技术思考,变成“需求和问题驱动型领导”。
对这个深有感触。不少 Tech Lead 会迷失于面向老板编程,最后欠了下一堆永远不去解决的技术债。
新年快乐!
十分同意支点这个角度
事实上许多希望自己拥有一个硕大杠杆可以撬动地球的技术领导者 最后发现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支撑整个杠杆 以至于杠杆坍塌在脆弱的支点上
我在职业生涯里还见过坍塌后怪杠杆另一端的团队成员的 这就是成事十分不足,败事百发百中的心态了 许多缺少内省的领导者最终就是卡在内心而非外部环境
师兄好!师兄新年快乐!我前几天换 RSS Reader,翻出来你的旧文,有些感触才写了这篇。
博主新年快乐!
十分赞同dirty work这一点,很多技术管理者其实是不愿意正视dirty work的,往往靠牺牲一部分团队成员的时间来做到。
另外小弟认为,互联网行业的技术管理者,尤其是高阶管理者,其重心应该放在产品体验和商业模式上,一个团队最重要的事情是工作的正反馈,而这几乎直接由产品的商业表现所决定。
最后这点,是更高级的修炼,我还无缘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