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包

我还真发现自己的运气不是一般的好,今天 PM 找我谈了一下,意思就是说对我这半年的实习很满意,要给我发奖金,不过得等到我毕业了以后再到公司来实习的时候发给我,数目不算小,卡卡卡卡。鉴于还没吃到嘴里,就不透露详细情况了。虽然是口头约定,我也不怕他抵赖,不给也可以啊,到时候让 Sun 给我写几封推荐信也值了,^_^。

其实我很感激我们公司的。当初申请的时候是很随机地填了现在的公司,我也没报啥希望,电子公司怎么可能要我呢。 PM 电话面试我,一点都没紧张,随便聊了聊,谁知道就让我过来北京。我还有点害怕,不会是搞传销的吧,那么容易就让我过来。后来看看公司的写字楼还算气派,就想反正是到写字楼里,难不成还在那把我给捆了,横了一条心就来北京了。嘿,后来发现还真的不错。同事大部分都是计算所和清华的,而且大部分都是有着将近十年工作经历的,气氛很轻松,相处很容易。我尤其感激 PM,对我非常好,刚开始实习那会儿我随便做出点什么东西他都会发邮件给大家,内容都是:Thanks Wenbo for the good work! 之类的话。这对一个刚踏入职场的学生有多大的鼓励可想而知,这份实习能让我得到满意的报酬,还能让我感觉到自己努力被大家承认,能力被大家认可,我真的很幸运。

刚来公司那会儿开始熟悉回归测试,是使用 DejaGNU 的自动测试框架。熟悉了 DejaGNU 后我就提出把回归测试环境规范一下,然后 PM 就放手让我把已成型的环境修改了一遍,顺便给 DejaGNU 加了几个扩展。所以现在公司里可以说没有人比我更了解回归测试环境、Tcl/Expect 和 DejaGNU,当然出了问题大部分也是找我。规范了这个以后编写测试脚本的任务就简单多了,只需要使用已有的库就可以。然后 PM 就让我给模拟器添加了一个命令行补全的东东,刚开始以为很难,后来发现 readline library 之后,就简单许多了。然后 PM 就说,看你代码写的不错,你就负责移植 GDB 到我们的芯片上吧。当时我听着都有点晕,妈呀,GDB 我总共才用过三四次,这一开始就让我移植,有点恐怖。我说,那我试试吧,然后真就把 GDB 给弄出来了。其实真正写代码的时间只有两个星期左右,其它时间都是在学习,调试器必须和底层相当大的联系,对 architecture 不熟悉肯定做不出来的。我就是一直在了解一些新名词:prologue, epilogue, stack pointer, frame, unwind, isa, delay slot, elf, dwarf2, calling convention...太多东西了,学了不少。GDB 大概不到两个月就完成了,然后就写模拟器的 gdbserver,就写 debug stub,提交一些 debugging information 的 bug,还修改过一点 BFD Lib, GAS, OBJDUMP, OPEN64,当然是很简单的为了 fix bug 的修改啦。不过基本上除了 vedio codec 那部分的东西,工具链的其他的软件我都摸过一点,^_^。还是在公司里能锻炼人,其它的不敢说,在 MIPS 的 architecture 方面,我不算个生手了,在 GDB 和 Dwarf2 文件格式方面,我也有了相当的了解。

怎么说呢,我之所以感激公司就是它相信我的能力,让我去做那些我都不敢想的工作,给了我很大的满足感,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也算是以后求职的资本。而且公司对我不薄,不是那种只用最低廉的价钱购买员工劳力的公司。我从来没提过薪水的事情,公司却给了我几次意料外的惊喜,让我在金钱方面轻松了很多。Sun 说他想在中国花几年时间培训一支 compiler 和 system 的团队,正好我研究生阶段也是在北京读书,目前有一个打算想跟着 Sun 学 compiler,这样的话无论以后求职或者是出国就相当容易了。反正我还有充足的时间去考虑这件事,等回到南京以后要多看看 compiler 方面的 paper,研究一下 Open64 的 code,好好评估一下自己的能力和兴趣。

MSRA-UCLA

今天居然收到微软那个什么 MSRA-UCLA 计划的回信,申请都发给他们一个月啦这会儿才回信说收到了,我都快忘了这事儿了。

其实我也根本没抱什么希望,MSRA 啊,UCLA 啊,这计划国内才招十个人,能要我?所以那个申请表我也随便填填,连推荐老师都没有就给寄过去了。只是因为那次在北航听了一次 MSRA 什么图形计算组的头儿的讲座,看到 MSN 视频时候加面具挺有意思的,就申了一下那个方向。

唉,不是不想去啊,虽然平时都用 Linux 鄙视 Windows,使用 gcc 鄙视 VC,但我对微软还是有些敬意的,毕竟能做到如此地步也不易,当然很想能到微软实习了。川大那个牛人唐前两天也收到了 MSRA 的实习邀请,能见见也好啊。不过这事儿咱说了不算,况且我现在逐渐想往 Compiler 方向转,进去 MSRA 也学不到太多东西,还是留在现在公司实习比较好,有牛人提点啊。嘿嘿,咱自己几两水儿咱也知道,要是 MSRA 真给我发面试邀请了,那就得说我运气不是一般的好,如果我能通过面试,那就说明老天太青睐我了。不过真有机会去面试那就相当近啦,西格玛大厦就在我上班的路上,天天上下班我都要仰慕一番。BTW:有时候到沃尔玛吃饭还能碰到 MSRA 的员工呢,难道西格玛里面的食堂也很烂吗?

只当是一个梦想吧,让我清楚一下自己的定位。我还是得多考虑一下回学校的事儿,大概会是在 29,30 左右回家,然后 3,4 号回南京,该买票啦。唉,论文草稿完成了就一直懒得改,到现在才把其中一张 stack frame 图示重画了一下,改成了比较典型 MIPS O32 调用约定。剩下的还是回学校再改吧。

四年喽,要毕业喽,回去讨饭喽。

Green Bomb

走在北航的校园里,忽然发现杨树的叶子已经小巴掌大了,飘满杨絮的空气中泛着那么浓郁的绿意。天气渐渐有了燥热的感觉,北京的春天来的好突然,而且,好短。

这一段好像没做什么能够回味的事。工作时间呆在公司,休息时间呆在公司,周末睡上一整天,或者和这个同学那个朋友吃顿饭,偶尔会到第三极看上半天书,更经常的是到公司上上网,写点东西。虽然发过愿想到处转转,但是总在懒惰驱使下难以成行。来北京半年了居然可以宣称一点,除了坐火车站,从未进过二环,也从未去过任何需要买票的景点。就连北京的垃圾公交车都未曾坐过几次,中关村这片地儿,我基本都用脚丈量过一遍。

也体验到一些工作人士的悲哀。一整天只能在公司耗着,如果饭堂在大楼里面,根本连阳光都见不着,如果再需要加班的话,可想而知是什么样的情况。由于住的比较近而且住处比较难过,虽然不要求加班,我也通常是九点以后离开公司。将近 13 个小时对着电脑,连续 5 天,有时候很崩溃。身在异地,基本没有什么娱乐,和同事虽然处的不错,但是代沟还是代沟。遇上不熟悉的工作,都得自己摸索,虽然可以求助别人,但总是相信自己能弄懂。报告给他人的 bug 到头来却需要自己去 fix,也是件蛮有成就感的事。

闲来强迫似地去关注熟悉的环境里和熟悉的人身边发生的事,百合一天会登录好几次,google reader 也是每天两番必读。只有不适应当前环境时才会去关注要成为历史的东西吧,就像刚上大学时频繁地看校友录一样。心情一直在压抑当中,生活也很累,情绪都不算高。虽然在北京也有同学和朋友,但是也明白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我不喜欢别人打扰我,自然也不会过多打扰他们。虽然有些事也能感到略微的幸福,可知道梦想照进现实会很痛苦。唉,我总是不能很快地适应环境,不是怕新环境,怕的是适应期的苦闷。不过,该来的,总是要来。

惊闻弗吉尼亚理工发生校园枪击案,其实不算是惊闻,那只是一条和我无关的消息。看着国内外媒体忙活,我只想说:什么时候中国随便死几个人都能让你们如此激动如此高效率,我再开始关注新闻。

这个春天发生了很多事,这个春天什么都没有发生。

Google Passed By

今天中午和 Sun 一起吃饭,回来的路上他问我,你不是想出国吗,我这有一个 US Google 的项目,不知道你感不感兴趣?要是做了的话想出国就很容易了。我一想有这等好事,赶紧问,什么项目啊?Sun 说,US Google 想找国内的一个老师和学生做一些 Search Engine 的研究,本来我想找清华的一个人,他已经有项目了,后来想找计算所的一个人,却不知道跑哪儿去了。反正这东西和我也没什么关系,如果你的导师做这个方向就可以给他让你跟着他做了,正好你也有机会参与。我只好非常无奈的说,我导师是做网络对抗理论与技术方向的,估计扯不上边。

唉,我要是读计算所就好了。

Life Pieces

忍了几天,又想写点东西了。论文初稿已近完成,这些天倒也充实,白天工作,晚上写论文。只是因为公司在装修一个硬件实验室,好几天吵吵地不行,不然大概已经完成,也不必为食言而发愁了。

刚看了一个新闻,什么 Google 又出拼音输入法,还为词库和什么狗纠缠不清。只可惜常用 Linux 系统,那个 EXE 在我电脑上也没甚用处。其实我对输入法要求相当低,只要能支持智能 ABC 的双拼规则,我就愿意使用。以前发现过一个紫光可以自定义双拼规则的,我把回忆到的智能 ABC 的所有双拼对应的键填进去,费了老半天劲了,结果发现紫光会让我的系统崩溃着玩,立马放弃了。自从用过了 Scim,在 Linux 下我再也不会选择别的输入法了。为什么呢?就因为 Scim 可以选择很多种双拼方案,而且非常友好地支持了智能 ABC 的双拼。从实践上来说,我甚至认为 Scim 比智能 ABC 做的还要好,因为它的词频记忆绝对比智能 ABC 的更智能。当然了,和王三表同志所弘扬的黑马输入法没法比,但是黑马支持智能 ABC 的双拼吗?如果黑马支持,我立马就去买套用。其实对于习惯于词输入的人来说,整句的词库并没多大意义,不过,说不定我会改变一下这个习惯。我很期待 Windows 的 Scim,但如果 Google 的输入法能像 Scim 一样,我也会把自己在 Win 下的首选改为它。其实选择输入法可不像葛优选手机一样,哪家人多选哪家,而是哪家符合自己习惯和需要就用哪家。从 N 年前养成的输入习惯到了现在,改起来有那么容易吗?

还是一个软件的问题。偶然看到孙燕姿又出了新专辑,心中痒痒地慌,又偶然看到心仪很久的魅族 M6 降价,心中又痒了一下,几痒几不痒就让我到村里搞了一台 4G 的,看着爱不释手啊。咱的耳朵不是金耳朵,硬件好不好也听不出来,不过我算是充分地认识到了魅族软件的垃圾,那是相当的垃圾啊!!!不知道魅族软件工程师是怎么想的,一插到 USB 上就屏蔽掉所有的按键,也只能怪我一直无所谓于所谓的"安全删除硬件"。直接把线从电脑上拔下来,然后发现所有按键依然被屏蔽,屏幕上依然显示"USB 连接中",NND 直到电耗完。怎一个变态逻辑了得???要不是咱想支持国产,而 iPod 又不支持 FM,我真后悔没买个 Nano,水 2G 才 900 。

又是一个软件的问题,不过是和软件工程师有关的问题(咳咳,我的意思是程序员)。天宝兄弟两天前在博客上发泄了一通,http://www.liongg.net/?p=104 ,大肆宣扬对某个国内知名 GIS 公司对待实习生方式的不满,一肚子苦水啊。看过一本书,好像叫什么 Extreme Programming xxxx ,里面谈到了如何能让团队成员高效率地开发程序,如何让团队成员有满足感。想想我能进现在的公司很幸运啊,虽然公司不大,但做的事情很厉害,员工也全都是精英,而且工作的氛围相当的好。怎么说呢,能有一种被别人重视的和需要感觉真的能让工作起来开心许多。我也和很多在北京工作的程序员交流过,能够有我现在这样的工作环境的还没有遇见过,尤其是在上地中关村产业园的那些小公司,我基本没留下什么好印象。所有的都是 N 多人坐一排,不准上网,不准做和程序无关的事,电脑没有光驱,USB 口被封掉,N 多人一个电话,天天加班没有加班费,工资很低,总之就是把员工当贼看待,当民工使唤。不知道像 Google 这样的公司是不是真如宣传中那样,反正微软和 IBM 除了有钱也不是什么太好的地方。唉,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公司也不易。反正啊,我在这也干的不错,也打算毕业以后马上来公司继续做事。经理昨天还问我,毕业以后什么打算啊?我说,毕业以后还想过来干,反正在家也没什么事做。经理说,好,等你毕业过来我们就不把你当 intern 了,当我们的正式员工对待。我就在琢磨,难道是在暗示我再来会加薪,那敢情好!^_^

不罗嗦了,赶紧把论文整完。

Out out out

想那帮兄弟了,最有机会玩的时候我却在异乡的异乡折腾,FFFF
决定了,五一回家过,过完回南京
发现最近很无聊,禁网几天,除了查资料收邮件不做其它事,我倒看看能不能忍住
Sun Chan 说颐和园的花很漂亮,有空得去看看
祝小力复试顺利,还有所有我认识的要在这几天痛苦的,上帝和菩萨保佑你们
罗嗦这么多,其实就想说我得有段时间不写了
bye

无常的际遇

今天小力姐来动物所复试,12 点半到的北京。两年多没见了,没觉得样子变很多,只不过见到老朋友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我还是比较喜欢那种与世无争自成一统的生活,对竞争虽然并不害怕,但很讨厌,因之也很讨厌考试,一次次地把人摆在十字路口。看到别人要受这种忐忑之苦,心中也是极度烦闷。又想起第一次去北大,坐上离开的公车时,看着老朋友远去的身影,对次日复试结果的不可知,难受至极。什么时候能再无此感觉啊?

上周天宝兄弟来地理所实习,正好在北航北面的郭林请他吃饭,吃完了顺路到来复试时候住的招待所看了看,拍了几张照片。虽然地方很差,不过,可以说是我的福地了。今天和小力分开后也顺便到动物所临近的鸟窝附近拍了几张照片,很累,不想再一张一张贴了,有兴趣看的点这里:http://picasaweb.google.com/solrex/RandomBeijingImage

blogspot 又被伟大的中国信息长城给封了,只好把 http://blog.solrex.cn 重定向到了 space,看来当初决定同时在两边发文还是明智的。我想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了,其实配置 wordpress 根本不是问题,我在自己的主机上配置比较过很多博客,域名也有了,再买一个空间而已,只是我真的懒于去自己维护一个博客系统,现在仍然是,不过 GFW 真的是有点过分,有空了再考虑考虑吧。

低潮期,强颜欢笑中。

Thesis And Others

(之所以在标题总包括英文,是因为我不喜欢 blogspot 把我的日志链接变成 blog-post_nn.html。)

最近写字很痛苦,像是强迫症一样,不想写,但养成的习惯又觉得不写少点什么,还是记下点东西好些。主要的原因是没有静心的时间和空闲,上班,下班,有时候周末也会来公司做些事,大概是无聊吧。本身也不是很喜欢闹腾的场景,在学校时候还有一群哥们在一起扯,现在基本无语了。除了工作的交流,一天没多少话,对于我这种话多的人,实在是一种痛苦。

论文算有眉目了,本来因为觉得 GDB 移植和数学没什么相关,而研究生读网络安全,想做一些密码学的东西,但吴老师说,既然做了很多工作,也比较深入了,就写 GDB 的移植和原理吧。后来在网上搜到一个上交大的计算机硕士发在国内一个叫《计算机工程》杂志的论文,讲的是 AS 的移植,人家硕士还发这种论文,我本科论文写个 GDB 移植看来也不是很掉价。工作已经完成了,而且完全是我自己做的,写下来基本没什么难度,我还顺便尝试一下用 SVN 来维护论文的版本,tex 文件也是文本,除了中文编码问题,和程序文件也没什么区别。

最近也比较忙,公司的两种芯片都是 Multi-Core 的 RISC CPU,老板一直想要一个支持多核的调试器,但是现在很多对多核的调试机理都是多个调试器对应多个核。我本来想用一种cheat的方法来实现专注于单核但可切换多核的功能,就是在 GDB 的角度来看是单核的,但实际上可以运行时切换到另外的核上。这个工作量应该不大,但这样会有一些问题,比如 break point 只能实现在一个核上。项目经理想得非常好,他希望 GDB 能 load 多套 symbol fie,而且能同时控制多个核。谈何容易啊,要能做那帮 GNU 的 MAINTAINER 们早就做了,有很多 mail 讨论这个问题的,但一直没有一个有效的机制来描述多核,因为多核的情况太复杂了,有各种各样的实现方式。不过具体到某种体系结构来说,并不是不可能实现的,IBM 的一个工程师就说他们实现了 SPU 和 PPC 的双核调试。GDB 是不可能根据某种特定情形修改自己的,它必须到有一种数据结构描述能够兼容大部分多核 CPU 时候才会更改自己现有的架构。我不知道这个 hacking 的工作我能不能做到,但恐怕在回学校前是做不完的了,只有等读研究生时候来北京再接着做了。现在正在疯狂地读代码中,移植的时候只需要考虑 back-end 的东西,像 symbol, breakpoint 啦根本不用管,这会儿也得看了。

也有一件很不爽的事,看到一个人在博客里理直气壮地说自己从来不给应聘者回拒绝信,而且还非常鄙视应届生。唉,还是 JavaEye 的资深会员,以前 JavaEye 的资深会员在我心中是多崇高的地位啊,现在看来某些人也就 just so so。而且他在 JavaEye 的博客上的评论基本上一片赞成声调,我不知道是不是我错了,难道出于礼貌回一封格式固定的拒绝信就那么难吗?难道非得让应聘者享受等待的痛苦就那么让人开心吗?JavaEye 上基本上都是大老,这些大老们都会这么看待问题,那么中国的公司做不过别人也是可想而知了。其实从我的应聘实习生经历来看,虽然不多,但是大公司都会给拒信的,我收过 Unilever 的拒信,Google 的拒信,Microsoft 的拒信。小公司也有几个,不过小公司给拒信的真不多,我记得只有一家做 Java 报表的公司给过拒信。没收到拒信真的没什么,我会以为公司 HR 比较忙,或者邮件服务器有问题,或者其它种种问题,但是如果我知道一家公司的 HR 理直气壮地说我就懒得给你拒信,我真的是对这家公司很反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公司和 HR 把自己当爷,总有一天会有人让你们自己拿自己当孙子的。一个人能力有问题没什么,但做人有问题就会让人厌恶了。

顺便再说一个趣事,我也当了回神童!公司的一个同事那天和我聊天,问我硕士论文什么题目,我就纳闷了,我是本科啊。结果知道他一直以为我是硕士,还告诉他同学,我们公司有一个20岁就硕士毕业的实习生,笑死我了。

Random Beijing Image 4


我今天才知道原来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就在我住的地方往北走一分钟。


也是今天才知道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研究院在我住的地方往北走五分钟。


才发现住的地方地理位置这么好,直往北走就是清华大门。楼下有两个公交站,距离地铁和沃尔玛四五分钟的路程。我住处楼下的“白塔庵”公交车站,后面就是我住那楼。


路口西面的车站,后面是翠宫饭店。


路口东面的车站,后面是中关村海关。


自动化所侧面,傍晚光太暗了。


这个楼干吗的?不会是晨兴数学研究中心吧。


中关村国行。哈哈,居然在银行大楼下停车场出口挂这样的横幅,搞笑吧!

ALBUM: http://picasaweb.google.com/solrex/RandomBeijingImage

Random Beijing Image 3


锦秋国际十层,温室里的植物。


锦秋国际十层,春雨中的知春路。


圣诞节过了,春姑娘来了,你也该下来了吧。


前台,这几条金鱼居然三个多月都没死,我很惊讶。


同事的小孩,在我电脑前,你知道他在玩什么吗?Super...,哎,企鹅怎么说?


停在住处楼下的甲壳虫,副驾驶前面还挂着一个维尼,很可爱啊!没见过车主,是个美女吗?


这个雕塑好特别,后面是中关村地下广场,我很讨厌的地方--人太多了。

Random Beijing Image 2


还记得这辆自行车吗?


现在变成这个样了!!


北京的自行车很多的......


还有这些莫名其妙的交通牌


注意,交通安全,Microsoft 提醒您!!


公交车真多啊,这是在新中关楼下的天桥上,向南看


向北看,我真想说,真TMD叹为观止啊!


第三极书局六层,看见北面那一片楼了吗?要能住进那里多幸福啊!!

城市梦

火车是越来越难坐了。这次和我坐一趟汽车的有几个人,前一天都曾尝试过坐火车,但都没能挤上去。想起去年春运回校时上火车的镜头,300多人挤一个几十厘米宽的车门,现在还有点后怕,所以这次没再敢尝试去买硬座车票。而在我家那个小站,卧铺车票是相当难买的,那得意味着你在车站里有相当硬的关系,不然是绝对没有可能搞到的。春节黄金周,五一黄金周,十一黄金周,虽然对商家来说代表着更高的人气,更好的销量,更多的利润,但对于需要旅行大半个或者小半个中国回家的人来说,只能是更难买的车票,更拥挤的车厢,更贵的商品,更累的假期。

在这些倒霉的人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学生和农民工,这大概是最惨的两个团体了。之所以说他们最惨是因为在这两部分人里只有极少数才有可能负担得起除长途汽车和火车之外的交通方式,而且一般的旅行距离都不会短,再受到地理因素的限制,很多人基本上是没有选择,只能坐某趟火车或汽车才能到家。所以他们不得不提前N天买票,不得不忍受无座票,不得不起早贪黑地赶车。当学生的如果再碰到南京大学这样的无良高校,火车票都不能保证给学生买到,就会更惨。(在我所知道的高校里面,能做到像南京大学这样对学生的购票问题那样令人发指的也屈指可数,还好它的放假时间一般比较早。)

不管用什么统计方式,学生流和民工流总是在持续增多,因为中国的学生越来越多,民工也越来越多。高校的扩招虽然逐渐放缓,但二级学院,私立院校,研究生招生依然在增加,农民工就不用说了,现在回到老家看看还有多少年轻人在家里死种地?但我觉得这并不是主要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两种人的城市之梦,大城市之梦。如果学生都选择在本省甚至本市读书,如果民工都选择在省内打工,结果会是怎样?但人都是有选择的权力的,把城市和乡村相比,更愿意选择卫生教育文化购物环境比较完善的城市;把大城市和小城市相比,更愿意选择有着更多机遇和挑战的大城市。暂住证根本无法限制住庞大的流动人口,而中国落后的交通网也只好承载它的无法承受之重。

说到底城市有什么好,估计聊起来都会抱怨这个那个,但真正做起来都会像是餐桌上的某些人,一直对别人说不好吃自己却绝不停箸。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虽然中国的农民并没有失去土地,而是在贫富差距下自动选择进入城市,但也是一种无奈。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这种状况改善一些,因为他们的城市之梦要比农民工的实现起来容易许多,但也是几人欢喜几人愁。“学而优则仕”慢慢地转变为“学而优则 oppidan ”和“学而优则 American ”。成长在大城市的人们也许会羡慕农家那恬淡的生活,但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梦仅是诗人描绘的景象,也仅仅是士大夫才有能力获得的。从来就讨厌很多上海人、北京人那样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但是谁不愿意享受呢?相信看到今年春晚农民工孩子的朗诵,很多在外奋斗的人心都酸了吧!

中国的城市总要比乡村强上许多倍,大城市也比小城市强上许多倍。每次回家总感觉像来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所有的生活习惯都必须得改变,在感慨于家乡的落后以外总免不了对大城市的向往。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学里最努力的总是那些来自小地方的学生,为什么农民工们干着城里人不乐意干的活拿着低几倍的工资仍然开开心心,因为他们知道在物质条件上这里比家乡好很多,因为他们渴望留在大城市,希望成为城里人。就像 American dream 一样,在他们眼里,大城市就是一片乐土,一片充满冒险和成功故事的新大陆。

但是,他们仍然和旧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这些新大陆的探险家们只能忍受一年才能回家两三趟的痛苦,只能成为人人讨厌的春运庞大客流中的一员。在路上时,他们肯定都会梦想着有一天自己发达了,就再也不用和别人一起走这条路了。

这个年那

今年这年过的啊,可真是郁闷。在外面折腾了一学期了,本想回去好好休息调养一番,可惜懒觉一天没睡成,天天被拉起来走亲戚。唉,大家庭就有这个好处,永远有走不完的亲戚。七大姑八大姨的就不说了,再加上我的那帮哥哥姐姐们还在可劲儿地造,我现在有多少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我自己都数不过来。更甚的是春节前一个比我就小俩月的外甥奉子成婚,看来我离当爷爷辈也不远了,真是老了啊!!!

回家过一个年,人憔悴了一圈,真是不爽。先说回去的火车,北京凌晨5点44发车,弄得我早去也不是晚去也不是。本来心一横想早晨起来再打车过去,可翻来覆去睡不着,只好爬起来去火车站,正赶上319最后一班车。坐了整整一白天啊,天黑时候才到郑州,又从郑州坐9点的车往家倒,到家已经11点了。其实从北京到郑州的车上一点都不挤,从发车就没多少人,很奇怪。反倒是从郑州回家的车人比较多,不过短途的占大多数。

过年觉睡不好还在其次,最郁闷的是饭也吃不好,见了油腥就反胃,在家八天吐了两次,饿得前胸贴后背还只能清汤稀饭,唉,无语啊,不是享福的命。从家里回来,火车票还买不到,只能坐了趟加班的汽车,原来的大客都往南方跑了,只有那种平常作中短途运输的29座的宇通,坐着别提多难受了。下午两点抢上的车,开到维修厂检修到5点半,刹车片漏油,后轮卸下来擦擦刹车片再上油装上。腰窝着,冷风吹着,晃悠着,一会儿上高速一会儿下高速,开得贼猛,居然安全把我带到了北京,我都有点奇怪。早晨四点半从莲花池车站下来都快冻成棍了,坐走夜路的汽车不多穿点衣服真是一大失误。还好六里桥北有944直接到翠宫饭店,看到站牌都快激动死了,总算不用再往西站折腾了。

到住的地儿已经快6点了,上床眯了会儿,8点起来的时候还发现自己有点发烧,好悲惨啊。泡了碗面,吃了点药就赶公司来上班了,还好到中午烧就退了,可胃还是一直不舒服。总之,这个年过的很不好,不过不算倒霉,老杨我的心情还是很好地。牢骚发完,扯乎,好好吃饭去。

擦身而过一个机会

今天公司 SW 小聚,经理的 email 说有重要人物高教授参加。当时也没想着问问是谁,后来才知道是特拉华大学的高光荣教授。其实我在餐桌上也不知道他有多厉害,只是听老板介绍说是编译器和计算机体系结构方面的专家,貌似在学术界很牛的样子,张口闭口都是那些计算所的同事们如雷贯耳而我却从没听说过的名字。回来一搜才发现,果然很牛,大陆在 MIT 的第一个 CS Ph.D 啊,还当过这个那个委员会的主席。要知道就稍微准备一下,好好套套近乎了。唉,只因为自己研究生读的是网络安全,和编译器扯不上边,当时也没想着怎样,不过老板说,以后从 compiler 做安全也是一个趋势,可以发好多文章的。看着大好机会从身边溜走了,郁闷。不过老板也说,以后要是想读 compiler 方向的话,他可以给我推荐,因为这个的教授基本上都熟,但是别的方向就不行了。学术,学术,谁知道自己会搞什么呢?我读数学的不也照样改行到网络了吗,说不定以后真要做 compiler 呢,GDB debugger 的移植也基本算完了,只剩 test 和 debug 了。要是老板让接着做 compiler 的东西,可能还真得好好学一下。

没有一种感觉,比得上回家

如果老外在这个时候来到中国,他绝对不会产生中国居民购买力低下的结论。中关村的家乐福就不说了,本来天天都跟赶集一样,挤得难受得不行。就我天天光顾的知春路沃尔玛,这两天也是人声鼎沸,所有收银台前所未有地全部亮灯。排队的全推着一车一车的东西,我就拿着一盒饭夹在里头好痛苦啊!人们办年货的热情在中国各地似乎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昨天去村里给我妹买了个三星 E-878,半个多月的工资唰就没了。又到第三极买了几本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回去得好好教育教育我这妹子,学经济的眼光太短浅可不行。这也总算没白看第三极的书,不过两百多块扔里面本想着能订个半年的《南方周末》,却被告知活动已结束,好郁闷。有了这几本书压阵,想轻装回家已经是不可能了,还好没有什么别的东西了,就当背着书包去上学吧。

对于买票来说,我觉得自己运气实在是好。我一直太懒了,懒到连问问怎么买都没有。今天早上才有点着急,正好室友张哥也要去买票,他说太阳园旁边有个预售点,我们早上起来就过去了。一问,人家说:您那,就别问了,今儿已经有好几拨人问过了,这几天到商丘,洛阳,郑州,安阳的票都没有。当时一听就泄了气了,得,那等晚上七点放票的时候再过来吧。从队里出来正准备走呢,后面一美女问:请问这车在安阳停吗?我一听售票员说:这车不停。心中大喜,连忙叫住她,一看是到郑州的票,我就问她退票吗,她说那是给朋友买的,她得问问。我就等了一会儿,哈哈,功夫不负有心人那,她朋友一看在安阳不停,就把票转给我了。临客,有座,除了点儿差点儿,凌晨五点多在北京发车,晚上六点到郑州。晚上到郑州倒没啥,都到郑州了我还回不了家?就是凌晨在北京发车有点愁啊,那么早也没公车,出租就算有也便宜不了,难道我要在火车站先等一宿?真郁闷,不过好歹有票了,刚在新浪看到新闻:“目前本市去往各地的火车票全面吃紧,从今天开始到16日的座位票已经全部售空,仅有部分无座票仍在销售。”我觉得还是值得庆贺一下的。

我们屋的人这两天也就走得差不多了。庞师傅是明天走,他公司放了两个星期假;简哥在鼎好自己摆柜台,无所谓假期,也是明天的票;张哥公司是科技部下面改制的半导体照明产业联盟,国有,没啥事儿,上班放假都比较随意,票还没买到;呼宏宇那小子在新东方学计算机,半个月前就跑了,说先回家过个好年,回来再找工作;还有一个成都电子科技大过来上 GRE 班的研究生,也是 14 号就走了。我好像还是最晚的一个。

说起我们屋里的几个人,我都有点感慨。三个已经结婚的,都是两地分居。简哥在北京已经干了一年半,老婆在南昌老家,还没孩子,大半年回家一趟;庞师傅都不知道在北京待了多长时间了,家在石家庄,两个星期回去一次,孩子刚满周岁;张哥十二月才结婚,嘿嘿,避孕不慎的结果,家在山东,也是多半年回去一次。他们都没有在北京安家的打算,都是为了多攒点钱再回去找个清闲的工作,不然也不会住这种集体公寓。可是他们的工资也和我现在差不多,什么时候是一个头啊。我不愿意显得很物质,但是作为一个男人如果不能让家人过上美满的生活,不能让孩子衣食无忧,还得与老婆孩子分居两地,我认为这样的人根本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如果我的孩子以后说起自己的爸爸是”那个两个星期(半年)回家一趟的人“,我会很谴责自己的。所以在现阶段,以及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都会以钱作为自己的目标,作为衡量自己能力的标准。就像现在一样,我不想让我妹子觉得自己比别的人差,去羡慕别的女孩儿的穿用,那么我只有努力挣钱,减轻家里的压力。我不会再谈爱情,再谈理想,俗话说:钱短英雄志,失去物质支撑的这些什么都不是。HOHO,过激了过激了,打住打住。

总之,要回家了,前几天还不怎么想,现在真觉得归心似箭那。“没有一种感觉,比得上回家!”可口可乐这句广告,做得真好。

过年啦,发红包啦

本来不想写,但刚才看了一下红包的内容觉得心情很好,所以......扯两句吧!:)

快要过年了,也该回家了。今年冬天我可创下自己的很多第一次了,第一次没穿毛裤,第一次睡觉只盖一床薄被,第一次过年前才回家,第一次到现在还没有买好回家的车票......太多啦,写也写不完,总之,有意思。

不过就是再怎么也不能干耗着到走前头再买车票啊,周末还是要去车站转悠转悠滴,能买到就买,买不到就给黄牛党一个赚钱的机会,不能不回家啊。想起看《春运帝国》,"想要票的,都跟我来吧!"这会儿要是真有一个人这么一喊,我还保不准马上就凑上去了。

干了两个月也算稍微攒了点钱,也能理直气壮地花钱了,自己挣的嘛。要给我妹买个手机带回去,再捎几本经济学方面的经典教材,就算我第一次办年货啦!

唉,还是家里好啊!

人生 Regression Test

最近虽然主要在做 GDB 的移植,但也一直负责维护公司的 regression test(回归测试)框架和脚本。经常说的几句话就是:“今天 regression 过没过啊?”“我已经添加了新 testcase 的 script,你 update 一下 run 一遍看看有没有错。”而且修改程序必先 regression 再 commit 已经成了惯例。

由此想到一个有趣的话题,如果把人的一生看作是软件开发的过程的话,为了避免出现重大失误,应该怎样进行 regression test 呢?显然,这里 DejaGnu 无能为力了,expect 也不见得有多大用处。

首先,得要明确进行测试的目的,在 Grenford J. Myers 的 《The Art of Software Testing》 提出:测试是为了发现软件错误,是为了证明软件有错而不是无误。推而广之,可以说对人的测试是为了发现人的错误,为了证明人有错而不是无误。而人生的回归测试就是为了尽早地发现人的错误而不让它导致整个人生的失败。

其次,作为一种测试,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

第一,测试的对象是什么?以曾经的所作所为为对象那不叫测试,因为那是既成事实的东西,发现了错误也无法修改。可人类又有句老话: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可见,这里的错误包含的意思说,它也是可以改正的。由于讨论的是回归测试,可以这样来考虑,测试的对象是人的意识(不都标榜它是人和动物的区别嘛,具有一定代表性,而且,重要的一点是,它是值得、需要测试并且可以修改的),而曾经的作为可以看作是 log,所以部分测试结果可以通过对 log 进行分析得出,当然,会有一部分即时进行的测试用例,但这种用例都应该比较小,而且主观性比较大。

第二,测试的标准是什么?谁来做测试?拿什么标准来判断意识的对错,来判断测试用例是 pass, fail 或者 unresolved, unsupported? 如果把测试的对象看作是人的意识的话,会分好多领域。就拿道德观来说,美国人会认为入侵伊拉克是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救伊拉克人民于水火之中(就像日本人认为侵略中国是为了使东方诸国免于受西方列强的奴役);显然部分伊拉克人会认为这是赤裸裸的侵略和对他们国家主权的亵渎。一个物质主义者会认为物质(可能具体的来说,财富)才是最重要的,他衡量自己是否成功是否幸福是否快乐的标准和物质的多少有关;而一个理想主义者更关心的可能是内心世界的和谐与宁静,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并以此为评价标准。所以这种标准显然不适合自身以外的其它人来制定,因为很难有两个人的标准完全相同。就像软件公司都是自定义测试用例的成败一样,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作为一个人也有目标客户,就是他想去取悦的人(没人会在乎和自己无关的人,就像没有公司会在意永远不会买自己产品的客户一样)。所以判断的标准应该是自身标准和客户标准的折衷,当然,如何折衷就得看各人的本领了。

这里得出的结论就是:人生回归测试应该由自己在外界的影响下定义测试对象、标准并且由自己执行。

再次,就应该是方法论了,如何进行测试?怎样选取测试用例?对意识进行测试,无非是拿标准和自身思想进行对照,用标准对自己所作所为进行分析。但是,这个标准是空泛的,不具体的,把标准具体化之后,就得到了测试用例。

最后,会有一个标准化的问题,怎样将测试框架、测试指标、测试用例标准化?标准化的好处显而易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便于交流,提高公认度。其实古人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君子和小人就有两套相对标准的框架。

发现中国的古人真的好厉害,我在这里写那么多,人家用一句话就概括了:“一日三省吾身”,连测试的频率都包含了。

/* 今天把 BFD library 移植问题解决了,下面只剩下 stack frame unwind 相关的几个函数,时间较多,心情较好,闲扯几句,以为笑谈。 */

Google Fans

以前我只承认自己是 “Google 的忠实用户“,不过现在我决定把自己上升为“温和的 Google Fans”。所以呢,博客主阵地也将转移到 Google: http://solrex.blogspot.com ,但 MSN SPACE 仍将保持同步更新。MSN 之所以没有失去我这个用户,应该感谢中国伟大的 GFW。比较易记的: http://blog.solrex.cn 会一直指向我主博客,谢谢。

唉,放弃原来的博客也是有点舍不得,在我的苦力经营下日点击量已经趋近 40,虽然大部分是 google 和 baidu 带来的,不过,这些数字又有什么用呢?后悔当时为博客选择域名不谨慎,其实,每个人都不应该把自己的幸福寄于他人,理智的人应该遵从 Adam Smith 的指导,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本人下一个目标是努力争取在研究生阶段进入 Google 中国做实习生,我知道自己现在和 top coder 还相差很远,今后会努力提高在数学和算法领域的知识水平。我将不放过任何一个进入 Google 的机会,朋友们有任何和 Google 实习有关的消息都请 email 我一份,我会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