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乔布斯传

我一直羞于去崇拜某个人,死去的或者正在死去的。我总害怕他做了或者将要做一件我并不认同的事情,这就好比冬至吃饺子时吃到一块脏兮兮的硬币,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这种运气。所幸的是《史蒂夫·乔布斯传》的作者所持角度还算客观。读完这本书之后你不免去崇拜乔布斯,但又会有所保留。你会想:我真希望能达到他那样的成就,却不想成为他那样的人。

每个人做事都有自己的方法,但乔布斯采用的那种,恐怕要被归到异类中去。只有他那种天生的特质,结合独特的人生经历,还有过早成功的光环,才能造就那样强大的现实扭曲力场。跋扈如他那样,做一个打工仔的话,恐怕不出半月就要卷铺盖走人了。

在他的传奇一生中,有一股认真劲儿让人不能不佩服。包括他对事件策划、产品外观、字体、广告、包装,甚至于名片美学上的执念,无不让你觉得这家伙真倔,真难办。但当你转了一圈儿,看到那么多平庸的玩意儿时,你就会想:哦,这家伙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除了认真之外,他还有一点让我非常羡慕的,就是不屈于现实。软驱、吸入式光驱、玻璃屏幕、拉丝铝外框,到处都透着不妥协。但奇迹的是,那些硅谷工程师们居然办到了!这一点也被我归结为我们信息技术落后于硅谷的原因,奇思妙想得不到尊重,创新的阻力远大于推动力,有批判性,无建设性。

如果在这里赞扬他,能够列出的点还有很多。看完这本传记后,我甚至有去买苹果产品的冲动。但就像前面所说,我,一个平庸的家伙,对乔布斯的革命性的设计和产品,一直没有足够到转化为购买力的欣赏。创新是一样高投入的工作,必须有高回报的支持,而这依赖于掏腰包的人的欣赏和价值认可。对于某个产品来说是这样,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同样如此。可惜的是,很多公司的老板更像我,而不是乔布斯。

《三体三部曲》赠书计划

上周我又重读了一遍《三体》系列,在路上,用 Kindle。

还记得原来《三体I》好像是在《科幻世界》上连载读完的;《三体Ⅱ》曾经买过一本书,不知道放哪里了;《三体Ⅲ》是读的 txt 电子版。这次重读,看的是网友精心排版过的三体系列 PDF 电子版。

第一次读时主要是跟着情节往前追,急切地想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看重的是酣畅淋漓。这次重读,更注意细节和推理,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人物感情和心理的变化。虽然重读时对书中一些地方产生了疑惑,但我觉得和整个故事的图景来比瑕不掩瑜,况且还有可能是我没有想透呢?

《三体》三部曲是一个好的科幻故事,好到当想到它描述的宇宙有可能是真实的时,忍不住会打个冷战。刘慈欣是一个非常杰出的科幻小说家。在我眼里,相信也是在很多科幻迷眼里,他代表了中国当代长篇科幻小说的最高水平。我很惭愧阅读电子版小说侵犯了大刘的权益,但我实在对收藏实体书无爱,书架已经够沉了。因而我想赠出一套《三体三部曲》给我的博客读者,一来我的良心能够稍觉安稳,二来希望对扩大国产科幻的影响力有所助益。

获得这套赠书的方法很简单,你只需要在评论中留言说明你想要这套书的理由:

我想要《三体三部曲》,因为...

我会选择喜欢的一个理由,然后根据你留下的电子信箱联系你,通过某个电商(卓越、京东之类)直接发货给你。这不是广告,不是福利,也不是读后感评比,没有任何客观性,一切都凭我的主观感觉,所以对于没拿到的同学我最后只能表示遗憾。

理由可以随便写,我相信应该不会有人为了这几十块钱的书而费劲脑筋来编故事。此外,我不会考虑认识的朋友,世界已经很小了,我们有必要把它搞得更小吗?还有,仅限大陆的朋友,不然运费都可以买好几套了...

考虑到我博客的影响力,应该不会有太多理由让我挑选,那么等待的时间就稍微长一点吧。最后的时间放到 2011 年 10 月 25 日,如果到时还没有我喜欢的理由出现,我就从已有的留言中随机挑选一个送出。

★★★★★
书已经送给来自浙江杭州的 Arcthur 同学
★★★★★

技术人员的眼界

意识到眼界的重要性,最初是在大学时学长的交流会上。南大数学系有一个传统,每年总有那么两三次组织高年级的同学开经验交流会。这些交流会可能有明确主题,例如留学或是找工作,也可能没有明确主题。幼稚如我,在大一阶段拒绝参加任何形式的社团或者活动,认为踏踏实实做好眼前的事情足矣,闲暇时间基本花费在小说上。后来的种种经验证明,这是多么傻的一种做法!

我在数学方面是一个资质一般的学生,是几位师长和朋友打开了我在计算机行业的眼界,得以投身到信息技术的洪流中。写到这里忽然觉得有变成回忆长文的迹象,就此打住,几位是谁就不介绍了。唯一值得一提的是,李开复先生也是其中之一,这也是我从不参于对他的争议和讽刺话题的原因。在帮助和启发中国学生方面,我觉得他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但是在进研究生院之后,我自己闭塞了眼界的发展。一方面有当时身处的环境使然的原因,另一方面有成绩羞见江东父老的自闭自卑成分。非常后悔的有两点,一是虽然在某个研究专题方面有所收获,但在计算机科学系统性知识方面的进展不够大;二是身处远离实业的象牙塔,虽然亲身经历了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却没能趁机深入地去学习和观察隐藏在这场危机之后的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

我用来勉励自己,有时候也用来鼓励他人的一句话是:“只要你读的是自己不知道的东西,那就是在进步。”因而我经常不择食地去读一些书,了解一些知识。但渐渐地认识到了一点,当你着手去学习时,眼界决定了你汲取知识的效率和效果。具体到计算机科学,眼界可能决定了你读的书是经典还是垃圾,花时间在过时的还是新兴的技术上。

这个周末在家看吴军先生的《浪潮之巅》,爱不释手。作为一个曾经拜读过 Google 中国黑板报上“浪潮之巅”系列连载的读者,我本以为这会是本信息企业史,但阅读后发现新增的三分之一内容更精彩。我不曾想过一个技术人员的眼界会如此之广,能够从各个角度去观察和分析身处的这个行业、这个时代。我不否认对于书中的一些观点我并不完全赞同,但作者的眼界和思考能力着实让我佩服。

现在我已经初步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未来该何去何从,心中有一些惶恐。该打造哪方面的能力,亦不知该如何着手。有一些短期的规划,但并无具体的长远目标,我知道自己又到了一个眼界的瓶颈期。都说中国的年青人被房子票子绑架了,我希望自己能在忧愁这些之外,分些时间来读读好书,交交优秀的朋友,想想深刻的问题,聊以自勉。

关于话题的吸引力

上上个周末我参加了一个培训,一位来自 Intel 的培训师在介绍营销方式的时候,提到了一本叫做《粘住:为什么我们记住了这些,忘掉了那些?》的书。从这本书里,我读到了一些有趣的观点,因而迫不及待地想找个实例验证一下。

下面,就是我找到的实例,一个话题:

刚一哥儿们跟我说,当初他博客开在百度,百度擅自拿了他的文章去发布,被投诉之后先是关了他博客,然后被逼问之后又打开博客然后往上放了一堆黄色图片,说要他负责任,这公司真不一般…
一个话题

关于这个话题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Retweeted by cyclamen and 28 others
RT

被 retweet 了 28 次,不算多哈。但 Twitter 一般只标记官方 retweet 结果,那么 Google 搜索一下:

找到约 176 条结果 (用时 0.05 秒)
搜索结果

还不错哦,仅仅是三天时间,Google 就能搜索出 176 条结果。虽然比不上“私奔”、“抢盐”的话题,但作为一个没有幕后推手(至少我没看出来)的话题,也算是个不错的成绩了。至少,我不知道自己产出的哪些话题在这么短时间内达到过这样的效果。因此,这是一个不错的分析目标。

《粘住》中说,一个好的创意应该会包含 6 个基本要素:简约(Simple)、意外(Unexpected)、具体(Concrete)、可信(Credible)、情感(Emotional)、故事(Stories) 。来看看上面这个话题,是不是一个好的创意。

  • 简约:这一点应该没有人怀疑,在140个字以内(事实上作者只用了 86 个字),讲活了一个故事,既有转折也有评论点题,不可谓不简约。
  • 意外:这得看对谁来说了。对某些人来说,这可能是又一次验证了他一直以来持有的看法而已;对另外一些人,可能会认为一间大公司跟一个小博主过不去这件事情很意外。
  • 具体:在 86 个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无奈又悲愤的博主,和一个强有力的罪恶大公司,动作和语言活灵活现。仿佛这件事情就发生在自己身边,那个朋友就是自己朋友一般,非常的具体。
  • 可信:单从话题内容来看,并不足够可信,因为细节太少,5W 和 1H 缺失了不少。但是由于 Twitter 的开放性,一些名人的 retweet 倒是可能让读者增加不少可信度。
  • 情感:这个话题描述了一个鸡蛋撞向石墙的画面,你我都知道,不难引起共鸣。对于大众来说,毫无威胁地站在鸡蛋这面是很容易的!伤及切身利益时,才会剩下真的勇士。
  • 故事:这是一个故事吗?

可以看到,除了在“可信”上有一些问题,这个话题还算是一个不错的创意,那么有前面那样的吸引力成绩也不算奇怪了。在《粘住》的开头,还为分析创意是否有黏性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标准:当你看完故事一小时之后,是否能对别人复述出来?要不你来试试?

这货还是Kindle吗?

自从大家了解到 Kindle 的系统是 Linux 后,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地尝试以各种方式 hack 这个系统,对于我等用户来说真是一大幸事!

好久没有跟进电纸书论坛,居然不知道神器 FBReader Kindle 版 —— fbKindle 的发布。mobileread 网站的原帖中,已经给出了安装和配置修改方法。不过我是遵从这篇帖子中的步骤,无它,摘要读起来更快。

没用过的朋友可能不太了解 FBReader,它是一个开源的跨平台电子书阅读器,支持很多种格式,包括我们常用的 GBK 编码 txt 文档以及 epub 格式。由于 epub 格式电子资源很多,以前我还纠结于为了这些资源要不要装多看系统。现在有了原生的 fbKindle,从 epub 支持这点来看,多看是没有什么必要装了。

此外,还有国人开发的Kindle 原生系统拼音输入法,可以支持在书中或者浏览器中输入中文。虽然我没有安装成功,但我对作者的努力是相当的佩服!

Kindle 原生系统拼音输入法
图片截取于输入法作者相册

在最近的使用中,我也发现了一个 Kindle3 离线读网上文章的小技巧。用 pdfcreator 将网页打印成 A6 幅面的 pdf 文件,并且在页面设置中设置四周页边距为 0(Chrome不支持,Firefox/IE可以),上下不打印网址、页数等信息。这样的 pdf 文件在 Kindle3 上会有比较好的展示效果(字体很小时顶多需要横屏),并且也有比较好的打印效果。由于 pdfcreator 还可以设置自动保存位置和自动文件命名规则,用起来还是挺方便的。

当然,如果你是可注册 K3-wifi 版用户,SendToKindle 浏览器插件可能更有用。

在越来越多有趣的事情发生在 Kindle 上之后,真期待这个生态圈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入手 Kindle

入手 Kindle 有一个多星期了,下面写点儿经验,希望对别人有用。

关于购买:

买 Kindle 3 (wifi) 的想法上个月就有了,犹豫了很多种购买方式,后来决定在淘宝上下手。9 月 21 号在五人行数码下了个单,但据说要很长很长时间才能拿到货(排队有 400+),就和店家协商退钱了事。就这样一直等到十一国庆假期,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商家。国庆期间在豆瓣上看到一家说有现货的,国庆95折,1299 块,就买了一个。

第二天店家打电话说她的 Kindle 无法注册,问我还要不?我没有犹豫很久,就说还是要吧。第三天货到了,又联系店家,店家说愿意退款 100 作为无法注册的补偿。这样一想,还不错哦,就付款了。相当于 1199 买了个无法注册的 Kindle 3 wifi 版。

结果第四天就发现论坛上关于这批无法注册 Kindle 的话题已经热起来了,各种争论不休。大部分商家的做法是低价销售无法注册版的 Kindle 3,普遍降一百到两百不等。最便宜的是我在 Twitter 上看到的一个店家,卖到 1050,和我的入手价差 150 呢。唉,怎么说呢,心中还是有点儿小郁闷,要是再多观望那么两三天,就好了——不过这也是无法预料的事,不提了。

关于皮套:

我买的不是 Kindle 3 专用的皮套,是一般 7 寸电子书的皮套,图便宜。用起来感觉还行吧,反正主要是起一个保护屏幕的作用。

关于阅读:

各种评测啥的在hi-pda、多看等论坛上能找到很多,我就不赘述了。从个人的体验来讲,感觉还是挺值的,看书很舒服。而且我女朋友特别喜欢,已经抱着 Kindle 看完了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我主要是坐地铁时候用,也看了两本书:《民主的细节》和《1Q84》。

关于多看:

我尝试了一下多看系统,后来恢复出厂设置给删了,就没有再装。从个人来讲,我对多看系统主要有两点意见:1、对 mobi 格式支持的不好(封面、分节等显示不太好);2、没有 web 浏览器。虽然多看对中文 txt 支持较好,但是我用 mobipocket reader 转一下 txt 到 prc 格式也不复杂(想让 mobipocket reader 支持中文 txt 分段一般需要加空行,一句命令 sed 's/$/\n/g' file 就可以解决)。剩下对我来说,貌似没有什么用多看的理由——哦,中文输入法可能算是一个,以后再说吧。

关于 hack:

使用原生系统的话,还需要做些 hack 工作,主要有两点:1、修改 locale 为 zh-CN(可以加 .utf-8 或者 .gbk,如果想看 txt 的话),方法很多论坛上有流传;2、无法注册版本需要越狱一下,才可以支持显示用户名、创建 collection、修改时间等操作,俗称“假注册”,越狱方法见这里

关于图书管理:

图书管理的话,我用的是非常原始的方法:同步目录。在电脑上建一个 kindle 目录,使用 synctoy 将这个目录与 kindle 根目录同步。这样我下完图书就扔到电脑上的 kindle 目录里,连 kindle 的时候打开 synctoy 同步一下即可。

此外有一些比较好的图书管理软件,比如 calibre,但我觉得太重量级了。不过 calibre 还是有用处的,比如抓取新闻和 web 服务器功能。比如想看《南方周末》时,用 calibre 抓取下来做成 mobi 电子书,然后在 kindle 上用 wifi 访问 calibre 启动的 web 服务器,将做好的电子书直接下载到 kindle 里,少了 usb 连接的麻烦。

哦,越狱还有一个好处,可以获得 kindle 系统的 root 权限,当然也可以 scp 拷贝文件了,而且还有 vi、gdb、ssh 可用哦!里面看起来就是一整个简化过的 Linux 操作系统。

Linux kindle 2.6.26-rt-lab126 #5 Wed Sep 15 19:25:13 PDT 2010 armv6l unknown

关于图书资源:

我测量了一下,Kindle 3 wifi 的屏幕尺寸大约是 90mmx122mm,如果自己做 6 寸的 pdf 电子书的话,最好将页面大小调整为90mmx110mm,这样下面留12mm来显示阅读进度,pdf就不会变形很多了。 hi-pda 论坛的 e-ink 版面有很多资源(电子书、配置方法等),在入手前和入手后都可以常去逛逛。

关于升级 3.0.2:

我刚才升级了一下,感觉还是有点变化的。比如以前 pdf 翻页时候,连续按下一页或者上一页,响应会比较慢,升级之后速度会快一些。剩下的改进还有待观察。

因为真实才宝贵

读大学时我很佩服一个老师。他教过我两门课,两门都是计算机类的课程,在数学系并不很受欢迎。他讲得不错,人很好,但这不是我佩服他的原因。我佩服他,主要是因为他说真话。他敢在课堂上讲他的经历,讲那些年轻的鲁莽和中年的困扰,讲他的爱情的开始和结束,以及那些做过的好事和坏事。

说真话——这一点很难做到。我写博客,越写越不真,看的人越多,就越不敢写。所谓白纸黑字,写下来,就要后怕很多事。隐私的话,怕被有恶意的人利用;针砭的话,怕被人抓住把柄;牢骚的话,怕被相关的人误解。很慷慨地写下自己的得意和风光,却吝啬于记录下自身的失意和落魄。在互联网的一个小小角落留下点儿自己的印迹都要想那么多,可见一个“真”字有多难得!

昨天 ironfeet 从我这借走一本书,我才想起来还欠一篇自己给自己承诺下的书评。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我是一只 IT 小小鸟》。

我开始并不看好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里有几个是我的师兄和朋友,他们都是很杰出的人,丝毫没有诋毁的意思,但是我认为有多少人会买几个年轻人写的书呢?因此这本书推广的九月份 China-Pub 九周年庆生会,我和它的几个作者和编辑一起参加了,但是出于对读物的挑剔,我并没有掏钱买一本。

China Pub 九周年庆生会合照
(图片来自 Linjian 博客)

后来有了点儿时间,我想想自己受过这几个朋友的很多帮助,而且 EricLinjian 都提到过要将稿酬用于公益事业。那么至少出于对朋友的尊重和支持,我觉得有必要买一本来读读,于是我就到卓越上网购了一本。

和其它书不一样,这本书我不是一口气读完的,而是按照感兴趣的顺序翻看了每个人的故事。然后我忽然发现:这不是我想象的那种"IT 牛人炫耀帖合集"。首先,里面有些人其实算不得通常意义上的“牛人”;其次,里面有很多人抑制住了炫耀的欲望,写的是真挚的东西。其实,读任何故事,精彩的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如果一个人讲他的经历是把握住了任何时代的脉搏,永远站立在时代大潮的顶端,那么他的故事会很乏味,我很开心地看到这些年轻的朋友们没有这样写。其中某些内容,我想,也许他们平时都不会和别人谈起,但是他们却怀着与人共享的良好意愿写了下来。写自己的经历,不难,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讲,能平静地讲述过去的真实故事,并不容易。

大学的时候,我经常读一本杂志,叫做《中国青年》。其中我挺喜欢的一个专栏,叫做“我或我身边青年的生存状态”,《我是一只 IT 小小鸟》大概也能算成“我身边 IT 青年人的生存状态”了。在内心冲突挣扎的青年时代,有一些这样的书和文章可以给自己参考和启迪,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真好!

EE vs. CS

这是一篇很古老的文章,翻译得不好,大家将就着看。

固定链接:http://share.solrex.org/os/ee_vs_cs_cn.html

从前,在一个离这儿不远的国家,一个国王召来他的两个谋臣进行一项测试。国王给他们看了一个闪闪发光的金属盒,盒子上面有两个插槽,一个控制按钮和一个手柄,然后问道:“你们认为这是个什么东西?”

其中一个谋臣,电子工程师,抢先答道:“陛下,这是一个烤吐司机。”国王问他:“如果让你给它设计一个嵌入式计算机,你会怎么做?”这个工程师回答说:“利用一个4位的微控制器即可,我将写一个简单的程序读入亮度盘(译注:the darkness knob,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将其量化到从雪白到煤黑的 16 阶亮度水平上。这个程序将使用该亮度水平作为 16 个初始时间值表的索引,然后启动加热元件,用该亮度水平映射到的时间初始化计时器。在计时结束后,关掉加热元件,弹出烤好的吐司。如果您愿意的话,下星期我就能给您一个可以工作的原型。”

第二个谋臣,计算机科学家,立刻认识到了这种短视想法的危险。他说:“烤吐司机并不仅仅是用来把面包变成吐司的,它们同样会被用来加热冷冻华夫饼。在您面前所放置的其实是一个早餐厨具,当您的臣民变得越来越老练时,他们将需要它提供更多功能。他们会希望早餐厨具同样可以用来烤香肠、煎培根和炒鸡蛋,一个只能做吐司的烤吐司机将会很快被大众废弃。如果我们不未雨绸缪,在不远的几年后我们就不得不完全重新设计烤吐司机。”

“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制定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首先,创建一个早餐食品基类,特殊化这个基类到几个派生类:谷物、猪肉和禽肉。特殊化的过程可以重复进行下去,比如谷物可以派生出吐司、松饼、薄煎饼和华夫饼;猪肉可以派生出香肠、links和培根;禽肉可以派生出炒鸡蛋、煮鸡蛋、荷包蛋、煎鸡蛋和多种煎蛋卷类。”

“火腿奶酪煎蛋卷类尤其值得特别注意,它必须同时继承猪肉、奶制品和禽肉类的特点,除了使用多重继承,这个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在运行时,该程序必须创建合适的对象,并发送消息到该对象:‘把自己弄熟。’当然,由于多态性,这条消息的语义取决于该对象的类型,所以它对于吐司对象和炒鸡蛋对象分别具有不同的含义。”

“回首目前我们的进程,可以看到,分析阶段揭露了一个基本的需求,那就是该厨具需要能做出任何种类的早餐。在设计阶段,我们发现了一些衍生的需求,特别是我们需要一个面向对象的、支持多重继承的语言。当然,没有哪个用户希望当煎培根时鸡蛋变凉了,所以并行处理能力也是必要的。”

“我们绝对不能忘记用户界面。用来控制食物的手柄缺乏通用性,亮度盘令人困惑。一个产品必须具有友好的图形界面,否则不会受到市场欢迎。当这个早餐厨具启动时,用户应该看到一个牛仔出现在屏幕上。用户点击它后,一条消息“正在启动 UNIX v.8.3”将显示在屏幕上。(当该产品推出时,Unix 8.3 应该已经发布了。)然后用户可以下拉菜单,点击他们想做的食品。”

“当在设计阶段做出首先规划软件的聪明决策之后,在实施阶段剩下的只是选择一个合适的硬件平台了。一个使用 Intel 80386 CPU,拥有 8 兆内存、30 兆硬盘和 VGA 显示器的机器应该足够了[1]。如果你选择了一个多任务、面向对象、支持多重继承且内建图形用户界面库的编程语言,写这样一个程序是件轻易而举的事情。想想如果我们傻乎乎地允许一个硬件优先、将我们锁定在一个 4 位微控制器上的愚蠢设计将会给我们带来多少困难!”

国王听完他这番话,作出了将这个计算机科学家斩首的英明决定。人们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1] 在这篇文章出现的当时,这应该算是挺先进的配置了。

西格玛奇遇记

这是一个很有趣又神奇的世界,比如说忽然有一天,你发现和你聊天的将来的同事居然是你老板的直系师兄,忽然有一天,你从同学那借了本久仰的书,不曾想一个小时后就和这本书的作者在一起吃饭。

今天我和回国的徐宥(Eric)师兄携女友,以及在 MSRA 工作的刘未鹏(Pongba)师兄约好了一起吃饭。其实我之前从未见过 Pongba,甚至连照片也没见过,在我的印象里 Pongba 应该是一副少年老成的样子,没想到看起来那么年轻。在前往西格玛大厦的路上,我在青年公寓耽搁了一下,向王捷(Iron_feet)同学借了本早就想看的《编程之美》。

刚开始仅有我们四人,但托 Eric 和 Pongba 的福,我很荣幸地先后见到了博文视点的两位编辑徐定翔、许莹,银杏咨询的创始人郝培强(Tinyfool),图灵公司总编刘江老师(Turingbook)和《编程之美》、《移山之道》的作者、MSRA 的邹欣老师(xin zou)。显然,我没有放过这次机会,为我借来的《编程之美》向邹老师要了个签名,邹老师还专门找出来《编程之美》的勘误表,在上面签上“仍然有许多错误 :)”,对这本书未来得及修正的错误觉得很抱歉。

和这么多久仰的人物一起聊天真的是受益匪浅,看看师兄们一个个充实地忙碌着,真为自己目前的碌碌无为感觉羞愧。我想,这一段时间我要忙起来了。

PS: 回程顺便到第三极买了本笑来老师推荐的《剑桥中级英语语法》,感觉案头有一本语法书还是很有必要的。

Lies My Teacher Told Me

最早是从笑来的博客里看到这本书的信息,而目前从搜索结果来看,在中文世界里评论这本书的也只有笑来老师。

Lies My Teacher Told Me -- Everything Your American History Textbook Got Wrong》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讲述的是 James Loewen 教授对美国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对某些美国历史人物、事件和社会形态的故意遗忘、粉饰和错误解读的批判,以及对高中历史教师未能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学习历史的原因和结果的分析。

在这本书里,您可以了解到许多惊讶的事情:

为什么历史书里对海伦·凯勒幼年与疾病抗争的故事褒扬之至,却鲜有提及海伦·凯勒长大以后成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因为海伦·凯勒认为视力和听力丧失的悲剧往往发生在那些因贫困而无法给予孩子及时治疗的家庭,为了消除社会不平等引发的罪恶现象,她长大以后成为了一个激进的社会主义者。

感恩节真的起源于欧洲移民邀请印第安人一同庆祝丰收的活动吗?答案是否定的,印第安人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宴会。感恩节只是乔治·华盛顿从东印第安人庆祝丰收的传统节日中借来的,而且直到1863年南北战争时美国才开始现代的庆祝活动。

相信大家都熟悉这句话“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and independent”,并且有“life, and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的权利,它来自一份伟大的政治文件——《独立宣言》,但是签署这个伟大宣言的先驱者们,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他们蓄奴吗?是的,他们都拥有奴隶,在写下上面那句话的时候,杰斐逊拥有 175 个奴隶。

此外还有很多故事,总之,这本书讲述了 something different,一个不一样的历史。不仅对美国的中学生来说是一个不一样的历史,恐怕对那些了解或意图了解一些美国历史的人来说,也是一个不一样的历史。但是,关键不在于这些故事,而是这些故事引发的思考。Loewen 教授辛辣的文字会让您读得酣畅淋漓。

这本书我不是看完的,是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挂着耳机听完的,而且还在反复听(Recorded Books 制作的声音书非常非常棒)。在听这本书的时候,我很怀疑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本书没有被翻译并引进?从这本书的内容来看,正好让“不明真相的群众”认识到一个经常对其它国家指手划脚的 international good guy 的真面目。但是后来我想了想,中国人非常擅长的功夫中有一条——影射,比如“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之类,如果读者从这本书中描述的国家联想到其它国家,可能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情。

ACM 图灵奖演讲论文集

今天尝试了一下 JabRef 论文数据库的 HTML 导出,将我搜集的 ACM Turing Award Lectures 的 BibTeX 信息输出到了这个页面

由于版权问题,无法给出 PDF 文件下载,但是每篇论文后面都给出了 DOI 链接,有 ACM 数据库访问权限的用户可以自己去下载。如果您是我的朋友且对此感兴趣且无法访问 ACM Portal,可以在 IM 上联系我索取 PDF 包(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Email 是不行的,因为太大了。

事实上,这个页面的大部分文章是收入《ACM Turing Award Lectures -- The First Twenty Years : 1966 to 1985》中的,中国的苏运霖教授翻译后出版了《ACM图灵奖演讲集:前20年》。

再为 JabRef 做个广告。我不知道其它的论文管理工具能否做这样的事情,不过 JabRef 输出的 HTML 页面真的很不错。我以后要是成为学术男,就用它来发布我发表的论文列表 :)

新购《少有人走的路》等五本书

其实本想只买《少有人走的路》一本书,但卓越网购书总价 49 元以上才给免配送费,于是就在卓越的特价店中淘了一批其它好书,均价大致在 5 折左右。后来发现当当网免运费,书价也差不多,就有点儿后悔了 :)

2 月 7 号下的订单,一直没有消息。昨天下楼偶然看到有卓越的送货人员,就上前询问,才知道卓越只给了快递公司座机号码,没有把我手机号打印在订单上,所以他们一直无法联系到我。幸好我问了一下,才拿到了书。装在一个纸箱子里,里面还有起泡塑料纸垫着。

经常在网上买书,比较蔚蓝、ChinaPub、当当和卓越,觉得在卓越网买书,包装和发票是最好的,都很正规。而且配送也比较好,尤其当时住中关村时,是卓越自己的人配送,还会带着 POS 机,付款可以直接刷卡。蔚蓝和卓越给我的印象最深,在蔚蓝网买书,总是隔一天到,期望比较大,方差比较小;在卓越网买书,一般第二天就能到,但是也很容易碰到好几天到不了的,期望比较小,方差比较大。

卓越的特价店经常有一些好东西,买书凑不够免运费的时候我就去特价店逛逛,经常有一些人文类的特价书,一般在 5 折左右。上次就在特价店以 8 元左右的价钱买了几本王小波的书,还没看完呢。这次买的书,包括《少有人走的路》,也都在特价店里面。

《少有人走的路》,M.Scott.Peck,于海生译,吉林文史出版社。这本书曾经被我的两个师兄推荐过。今天早晨翻了一下,的确是一本好书,看得我很汗颜。这种书大概需要多读几遍的。还有一本《少有人走的路2》,据说是伪书,豆瓣上的评论都很差,就不买了罢。

《人间词话手稿本全编》,王国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名声很响,大师的作品,因之很仰慕。

《中国人史纲》,柏杨,山西人民出版社。想读一读不同风格的中国史。

《悲惨世界》精装本,雨果,潘丽珍译,译林。觉得面相还不错,买来收藏。

《第二十二条军规》精装本,约瑟夫·海勒,扬恝译,译林。早有耳闻,顺道买了。

一本过时的黑客教科书

——评《良性入侵-道德黑客非官方指导》

如果说放在原书出版的 2002 年,本书还是有相当价值的。但是我不理解为什么 2007 年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还会去翻译一本过时的黑客技术书籍?

在计算机安全和攻击的领域,时效性非常的强。在 2007 年再读一本讲述怎么攻击 Windows 9x 的书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而且文中提到的各种漏洞和攻击方法早就被新的补丁和协议所防护,或者已经有了新的攻击类型,那么对于当前读者的意义也就不大了。就算是仅仅用于研究,读者也很难找到一个有漏洞的原型系统来做实验。

非常值得诟病的还有本书的翻译,我不得不说,很难看到比这本书翻译得更烂的了,连文字都不通顺,随便举一个例子(第103页):

“(前面一段是代码)作为一个基本的规则,你需要等待更长时间,你会更安全。如果有三分钟的时延,显示,登出。TCP 端口扫描,像 Portscan.java 或者其他的 Windows 的端口扫描(我承认我不小心发现了一句语句重复的排版错误),像 Portscan.java 或者其他的 Windows 的端口扫描这样的 TCP 端口扫描程序将不会对主机的安全性构成威胁,主机将更加安全。”

我基本上第一次没看懂这一段是什么意思。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代码量相当大,几乎能占到四成,代码量大不是问题,但是异常多的代码就让人怀疑是否用代码来充实书的内容了,会让读者觉得钱花得不值。(但也有一个可能是受美国法律的限制,不能出口一些敏感代码,只能把代码放到书里来逃避规定,一些密码学的书籍曾这样做过。)

再加上 80 元的售价,天那,给我 80 元我会买很多好书,但绝对不会是这一本。

密码传奇

不想睡觉,就写一个小书评吧。

《密码传奇》

上次在国家科学图书馆借一本密码学教材的时候,碰巧看到了这本书:《密码传奇》,赵燕枫著,科学出版社。在一堆散发着枯黄的时代气息的小破书中间它显得格外醒目。出于好奇就拿起来翻了翻,看到大致内容是讲二战时期 Enigma 密码机的故事。关于这个密码机的历史资料并不少,但是系统性的中文演绎还没有看到过,所以我就捎带着把它借了回来。

从标题中可以明显看出,这不是本教科书式的历史书。作者的行文风格和写《明朝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颇为相似,整本书的成书过程与其也是如出一辙:先是在论坛上写了些相关的文章,赚了些人捧场,然后就萌发了系统性写下去的想法,开始认真地搜集资料撰写,并在论坛上讨论,最后被出版社看上出版实体书。有了论坛、博客,每个有心人都可以成一家之言,这是计算机网络带给我们实实在在的好处。

Enigma 大概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密码机了,由于它在二战中被纳粹德国和轴心国大量部署,并且耗费了同盟国大量的物质和智力资源去研究它,再加上其最终被“计算机科学之父”阿兰·图灵破解,恐怕没有任何密码机制比它更出风头了。从 Enigma 的发展中,任何一段拎出来都是一个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比如电影 Enigma(拦截密码战) 和 U-571(猎杀U-571) 讲述的都是 Enigma 相关的故事。

《密码传奇》这本书系统地呈现了 Enigma 密码机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同盟国中的波兰和英国分别在破解 Enigma 中起的作用,以及不同类型 Enigma 的结构和加密机制,是了解这段历史和 Enigma 结构非常好并且有趣的读物。在这本书里,作者特别强调了三个历史英雄人物:发明 Enigma 的亚瑟·谢尔比乌斯,初步破解 Enigma 的马里安·雷耶夫斯基和终结 Enigma 传奇的阿兰·图灵。在介绍群论在破解 Enigma 中的应用时,还穿插讲述了群论之父伽罗瓦的故事。

为了更准确地讲述历史,作者做了许多非常细致的考证工作,在文中也附加了大量的实物和历史照片,比如布莱奇利庄园的原貌和现状,各种型号的 Enigma 密码机和零部件实物照片。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科普读物,我是捧着这本书一口气把它读完的。

关于燃油税影响的一些疑问

以前副修金融学的时候曾经学习过南大商学院编的宏观和微观经济学,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也曾读过一半,最近在选择床头读物的时候又开始翻起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人对经济学的喜好程度,大概跟他对现实的接受程度有关。那些对现实社会中的规则抱着宽容的理解态度的人,往往更能接受经济学中对“理性”的假定而不至于对一些经济行为和规则产生反感。比如“多收了三五斗”并不能代表农民总收益会增加这一经济事实,叶圣陶可能就未必能理解。

昨天晚上我看到一节内容,有关税收归宿的问题,联想到当前的形势,产生了一些疑问。

曼昆在书中一个小节讨论了税收归宿与弹性的关系。当对某一种物品进行征税时,无论税收的直接对象是谁,该物品的买者和卖者总是会分担税收负担。因为税收总可以通过价格的调整转嫁到另外一方身上,只是税收归宿的比例会有所不同。他指出一个关于税收负担划分的一般结论:税收负担更多地落在缺乏弹性的市场一方身上。当对某商品征税时,弹性小就意味着该方当条件不利时不能轻易而举地离开市场,从而必须承担更多的税收负担。曼昆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有关奢侈品税的例子:

在 1990 年美国国会开始针对游艇、私人飞机、皮衣、珠宝和豪华轿车这类物品征收奢侈品税,其目的是增加那些承担税收负担最轻松的人的税收。由于只有富人能买得起这类奢华物品,所以这看似是向富人征税的一种合理方式。

但是考虑到游艇市场,游艇的需求是极其富有弹性的,百万富翁不买游艇是很容易的,他可以选择花钱去买更大的房子,去度假等等。但是对于游艇的供给在短期中却是非常缺乏弹性的,因为游艇工厂不能轻易而举地转为它用,游艇工人也不好去更换其它职业。根据上面的理论,由于富有弹性的需求和缺乏弹性的供给,税收负担必然大部分落在供给者身上,进而大部分落在游艇工厂主和工人身上。因此,奢侈品税的负担落在中产阶级身上的部分比落在富人身上的部分多。最终,美国国会认识到了这一困境,在 1993 年免除了大部分奢侈品税。

我的疑问是,当前政府要考虑开征燃油税,那么税收负担的划分可能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是按照弹性决定的话,那么到底是需求的弹性大还是供给的弹性大?经济学中讨论的是自由竞争的市场,那么当市场是一个垄断市场的时候,税收负担的划分又会是什么样子?

我还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某些无车族仅仅因为对有车富人的不满心理对燃油税的征收叫好。我觉得从需求的弹性来讲,私家车主对燃油的需求弹性明显要高于出租车司机、长途汽车主和公共汽车公司,当燃油税高时私家车主可以很轻松地选择少开车;相反出租车司机、长途汽车主和公共汽车公司对燃油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当燃油税高时他们不能把车闲置到一边不开了。再加上他们有比较大的需求量,那么他们就会承担更多的燃油税。当他们承担更多的燃油税时,势必会将部分税收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也就是我们这些无车的民众了。公共汽车可能有国家补贴不至于涨价,但长途汽车和出租车票价上涨可能是必然的结果。对于一个小老百姓来讲,需求弹性就更低了,我们总不能因为票价上涨就不出门了吧,很可能是我们比以前要承担更重的税收负担。因此我觉得燃油税不是和我们没关系,而是有很大关系。但是这个问题可能还需与环境等其它社会问题同时考虑。

古人都说“学以致用”,以上是一个经济学的门外汉对当前社会一个经济问题产生的一些疑问和不成熟看法,如果读者中有哪位兄台能够指点迷津,请不吝赐教。

阅读时光

img_0268.JPG

是的,最近在读书。在度过繁忙一学期,又经历了紧张的考试之后,总算有时间看点儿闲书。虽然有小学期的课程压着,但毕竟轻松很多。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尤其是长篇小说,各种各样的小说,沉浸在小说家为你构造的虚拟世界中简直太美妙了。

从初中开始就一直保留着读“闲书”的习惯,一直到大学二年级阅读量才出现明显的下降。促使这一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我总结大学第一年的生活时发现最主要的成绩居然是读了六十多本小说...所以我打定主意从那以后到图书馆尽量不借闲书。然后就是一堆一堆计算机书往宿舍抱(这类书基本都很厚),虽然没有几本真正看完的,但在帮助我建立起对计算机科学的整体印象上还是起了很大帮助的。这段时间的闲书阅读基本上集中在杂志上:《科幻世界》、《新周刊》、《萌芽》、《Newton 科学世界》、《走近科学》、《奥秘》等等。

聊聊最近买的这几本书吧。主题是科幻类: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基地》、《基地与帝国》、《第二基地》,刘慈欣的《三体Ⅱ:黑暗森林》。我很爱看科幻小说,尤其是儒勒·凡尔纳的小说读过非常多,从妇孺皆知的《海底两万里》、《环游世界八十天》、《神秘岛》、《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到《沙皇的邮件》、《气球上的五星期》、《征服者罗比尔》,貌似还有本他儿子假托他出的书,怎么说也得有十几本。里面的“鹦鹉螺号”、“信天翁号”、“地球大炮”等机器形象,都能让人看过后难以忘记,不敢相信这是一个 19 世纪的作家写的书。

我是从高中开始看《科幻世界》杂志的,我自己的感觉像是一步一步地看着中国科幻从落后走向繁荣。王晋康、刘慈欣(大刘)、何宏伟(何夕)、韩松、郭威(星河)、柳文扬(07年因脑瘤去世),赵磊(七月,现在南大生科的研究生哦,就是小百合上的 SoulKnight),看着这些世纪之交崛起的科幻小说家的名头越来越响亮真是件让人开心的事情。这些作家的科幻小说中不再是完全对西方科幻的照搬和模仿,融入了许多中国元素,看到时倍感亲切。我想《科幻世界》的主编的感触应该比我更深刻,所以他在《中国科幻基石丛书》的前言中写道:

仍然有人经常问及中国科幻与美国科幻的差距,但现在的答案已与十年前不同。在很多作品上,这种比较已经变成人家的牛排之于我们的土豆牛肉。差距是明显的——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差别”——却已经无法再为它们排个名次。

刘慈欣的《三体》和《三体Ⅱ》,也被编入《中国科幻基石丛书》系列中。读这本《三体Ⅱ:黑暗森林》时,我仿佛又回到了当初在《科幻世界》上看到《三体》连载时的感觉,都已经连载好几期了,作者的意图仍然难以摸透,下一期的内容总是自己预想的有万里之别。从科幻小说必须有的想象力方面来看,这两本书绝对是值得一读的,但这次真正打动我的,并不是想象力,而是其中的一段心理描写:主人公罗辑创造自己梦中女孩的心理活动。看到这一段我就想,我应该在豆瓣上给它五星!

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是被称为科幻史诗的作品,《基地三部曲》则是这个系列中最关键的三册。对它的介绍我就不再赘述,豆瓣上能找到很多。我想说的是,这本书对我来说,并没有太大的震撼(也许我不该读前言,或者对它的期望太高了),但并不是说我不认为它是一套好看的科幻小说,所以我在豆瓣上仍然给它五星。

我在上一篇日志中就提到了《一个数学家的辩白》,这是哈代写的一本小书,C.P. 斯诺给它写的前言几乎和内容差不多长。虽然翻译有些晦涩,还是能大致领略到作者的意思。站在我们这个时代的视角上看这篇六十多年前的文章,发现他的很多论据都无法成立(我在《当数学遇上计算机:数论与密码学》说的就是一个例子),所以再去审视他的论证和思想,在某些地方就会觉得有些固执可笑。但是从中可以看到一个追求纯粹真理的人对数学的偏爱与维护,就像每个人在做一些事前总要给自己些理由或者信念,拥有这些才不至于在孤独的前行中感觉到灰心寂寞。

我原以为《丑陋的中国人》是一本书(这里书的意思是一个整体),后来才发现它原来是本杂文集。柏杨先生去世的时候,自己曾因为没有看过他对国民性的批判文章感到很惶恐,所以特地买来准备拜读一番。如果让一个“一方面,另一方面”的人来看,柏杨先生的批判的确并不是像推理逻辑那样完美地无懈可击。幸好我不是那样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个人如果老是说“一方面,另一方面”,自然永立于不败之地,因而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认为他说的话信息量为零。起沉疴还需下猛药,对于麻木的人来说真的需要警示之钟在头顶轰鸣!

Therapy

上次说到洗牙,多位朋友在 Blog 和 Space 里表示关心,非常感谢,所以这里来点儿后续报导,免得大家挂念。

大家都说洗牙好,这一点在我身上充分得到了证实。将近三年的牙龈出血,简单的洗了次牙,真的好了。从洗完牙的第二天开始,刷牙和吃苹果的时候就再也没见流血了,效果可谓是立竿见影。所以,我非常推荐有长期牙龈出血病史同志尝试去洗下牙!

一个病遇到良医或者庸医,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我还有个例子,大概从到北京实习开始,由于饮食和休息的不规律,嘴里经常有口腔溃疡,一般还比较厉害。刚开始用贴片,但是老没有效果,后来使用西瓜霜粉剂,虽然效果也不是很明显,但是粉剂洒上去之后,起码没那么疼了。今年春节,于洁妹子给我抓了六剂中药,回家让我妈熬了,每天一剂。这还是我第一次吃汤药,真苦啊!那句俗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又应到我身上了。从春节到现在三个月了吧,虽然还是出现了两次口腔溃疡,但都是在萌芽期就消失了,和我以前一疼四五天那种溃疡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我以前对中药充满了不信任,现在看来,一些西药很难根治的慢性病,尝试一下中药疗法也无妨。我现在最大的愿望是:谁能(用亲身经历)告诉我鼻炎有什么有效的疗法啊?

=================== 我是跑题的分割线 ====================

昨天看到有同学在博客里贴出来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忽然发现,自己好久没有读过这样美丽的中文了。这匆匆的生活啊!

于是下午跑去第三极书局,买了两本《左手的掌纹》和《荷塘月色》回来。一进书店,我就忍不住想买书,看惯了影印版计算机书那动辄六七十的售价,文学书显得好便宜啊!虽然挑了好几本书,理科生的思维还是占了上风,把名单记下来,只拿最便宜的两本去付帐。肯定有人奇怪,为什么?因为我觉得越贵的书在网店打大折扣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当然要在网店买喽!这就是一个穷学生的购书理念,不买盗版书,但一定要捡最便宜的地方买。

回来上网一查,果然不出我所料,《左手的掌纹》和《荷塘月色》在网店很少能打到八折以下的,但是我看中的另外两本书,在卓越-亚马逊的价格都是六折以下,比第三极要便宜许多,又免费送货,立马订购了。

在第三极,我也向服务员询问了一下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答曰近日此书十分火爆,问询者比比皆是,但书店备书无多,业已脱销,正加紧配货。而我常去的两家网店也是暂无存货,只好等有机会再读了。柏杨先生生于河南开封,要说起来,我们还算是老乡呢。

走到中关村广场的时候,特地留意了一下,家乐福门口附近站了六七个警察和工作人员,很慵懒地走来走去,看来局势还是很平稳的。

7 7 七夕

恩,今天是中国情人节,大家大概都知道。但我这里不是想写这个话题的,只是采用了标题党的惯用作法 :-)

其实我现在不太想写字,最近的生活没什么波澜,码字的激情少了许多。算了,还是写点儿和七夕有点儿联系的事儿吧。

昨天在豆瓣上看到一篇对《与二哥书》的评论:乡下人,来喝杯甜酒吧。

这句话是张兆和答应沈从文婚事的一封电报,源于沈从文托她征询父亲对婚事的意见:“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多美的文字,可以载入传奇的一句话!

看到这句话,真想读读这本书,看看那个时代的爱情。每天面对电脑十小时以上,走出写字楼仍然觉得眼神呆滞的程序员,还能不能理解那是什么东西呢?

我真的不懂生在乱世的人,怎么能那么执着地追求一份看起来飘渺的爱情?大概他们也不可能理解我们,这些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沐浴在改革开放春风里的 80 后一代,小小年纪却都已如此现实如此势利。美丽的爱情,善变的人,可能远不及沉甸甸的孔方兄让人觉得心里踏实。如若不信,君可以到各大BBS 的某些版面,看看哪天没有类似的讨论?伪君子也好,真小人也罢,问问自己,能不能真的贫贱富贵均相濡以沫。于男人来讲,最着心者恐怕不过“才”“财”二字。又说多了,打住打住。

藉此也想起大学一年级那段与好友书信相通的日子,上次回家还翻出一个小本儿,最后一页上记录着谁谁谁哪天来过封信,很美好的回忆。不知道等我五十年后再翻开,心情又会怎样?

看来真的没什么想说的了,写到这里吧。

《宽容》和《圣经的故事》

这几天读了两本房龙的书,《宽容》和《圣经的故事》。以前曾经读过他《人类的故事》,虽然写得很好,但是我一直认为这个人不了解亚洲,不了解中国。他所谓的亚洲,是南亚和西亚人的亚洲,而不是东亚、东南亚和东北亚的亚洲;他所谓的文明,也是尼罗河、希腊、两河和印度河文明,其中并不包括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文明。这对于一个以自己民族悠长绵延的文明史感到自豪的人来说,看到华夏民族在一本以"人类"名义写作的书中只占到一个非常小的角色,显然他会感到比较气愤的,进而也会对这个作者的狂妄自大感到不满。

但《宽容》这本书,由于高中教科书对其序言的引用,仍然是比较有魅力的。我很高兴自己还愿意并且读了这本书。在这本书中,作者没有显示自己的狂妄,很谦卑地述说着一些事。其实从大部分来说,这部书是讲述的宗教的不宽容,也夹杂着其它的不宽容。里面有着人类的原罪,其实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不宽容的历史。读这本书可以让人反思许多。

在《宽容》里面对禁书的分析很有意思:荷兰的印刷商们经常派商业间谍获取意大利罗马的禁书目录,一旦得到,他们就会加紧印刷这些禁书,然后过边界线走私到被禁地区贩卖来获取暴利,而且禁书目录一般会成为下次改革的革命者的参考书目,省去了他们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寻找自己能利用的东西。这会使人联系到当前的一些现象,越是被禁止,可能就越流行。总之,只要人想要,就可以得到。禁制,只是增加一些资讯获取的难度,并且相反会扩大它们的影响。

我曾经浏览过一遍《圣经》(中文版),没觉得有什么意思,搞不懂为什么那么多人把它看成"唯一的书"。但是《圣经的故事》这本书还是值得一看的,没有圣经那么枯燥和理解不完的兄弟姐妹父祖儿孙的关系。不过看这本书就会更加强一种感觉,《圣经》只是一个小民族(犹太)的民族史,没有什么神圣的地方。里面的欺骗、杀戮、嫉妒、乱伦、恐吓、野蛮等等各种罪恶并不比其他的民族少,再加上《宽容》一书中对宗教不宽容的描述,基督教(天主教,新教以及乱七八糟的分支)坏事也是做绝了的。其实宗教嘛,就那么回事儿,信了,就自己骗骗自己,不信,也不用觉得多罪恶。最可恨的就是那些宗教狂热分子,不能给世界带来一点儿善,这样的人,就算是它的上帝(安拉,菩萨...)怎么可能保佑他呢?

《圣经的故事》中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好:一个人的历史观会由他看的什么历史书决定。如果一个人只读本国的历史书,他绝对不可能得到客观的事实。如果一个人看过很多国家的历史,那么他就更有可能接触到事情的本质。不过这句话可能也适用于房龙自己,如果他真正了解中国和东亚的历史,就不会简单地认为雅典或者罗马就是当时世界的中心,中国只有一个学者叫做孔子;就像中国的历史学家认为长安或者元大都是世界的中心一样。傲慢与偏见是阻碍得到更高智慧的绊脚石。

宝贵的周末

又该周末了,非常开心。做学生不知道,周末和平日里差不多,现在才真切地感觉到周末对上班族来说是何等的幸福。看着坐办公室很舒服,坐一天不动弹没什么,但连着坐五天就知道有多痛苦了。真是感谢那些为我们争来8*5工作制的伟大的工人先驱们。

最近又买了几本书,"Introduction to Algorithms", "Internetworking with TCP/IP", "Exploring Expect",花了160多块。前两本在中关村书城买的,影印,8折。最后一本是在淘宝上找到,然后跑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一美女那买的,第一次买翻印的原版书(就是DB啦)。写 expect 这个人太吝啬,documentation 没啥实质内容,满篇告诉你 exploring expect 有多好,然后推荐你去买,最可恨的是居然连电子版都找不到。要么你去买他的书,要么你忍受简陋的 man page,faint。而且因为太老,95年的,中国没有出版社引进,还好有人做好事。中国啥都缺,就是不缺盗版。

本来以为看原版书很痛苦,速度也慢。但在看文档时发现,工作压力逼着速度就快很多,该跳就跳,该扫就扫。阅读计划一大堆,Thinking in C++, More Effective C++ 电子版都在看,才读了十分之一,不知道何时能完成。反正这些书以后总会用到,就算看不完也当作工具书吧。

这个星期学到不少东西,还第一次用 mailing list 和别人交流,挺有意思的,也算是我开始为 GNU 的开源事业做贡献啦。估计下个星期就要开始实质的开发工作了,导师让我试着完成一个 command completion 的东东,就是用 tab 键补全命令,我们的 simulator 现在还不支持这个功能。开始 C&C++ 之旅了...........

发现最近日志数量明显增多,按我的规律这意味着最近日子过的很无聊,心情很郁闷。啥会儿我能戒掉写日志啊?

唉,该写完了发现用 vim 习惯到在 UltraEdit 里保存文件都开始令人发指的用 Esc :w 了,难道我要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 Linuxer?

Copyright © 2005-2006 Solrex Yang. All rights reserved.